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女作家们在浩瀚历史浪潮中激起美丽的涟漪

2011年03月08日 11:03:16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身后是非谁管得,任人评说。”其实,身后是非是自己身前决定的。司马迁忍宫刑之辱,仍矢志要将人世真相告知后世,终于写成《史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的笔下丝毫不苟且。秦始皇、武则天、杜甫、李清照……我们很想看到他们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太遥远了,没有留下他们翔实可靠的传记。如今,传记已布满书摊,三教九流、各式人物都有传记,有的一人有多种传记版本,人以文传或文以人传,情况复杂多样,吸引着趣味相投的读者。中外女作家这一群体的传记也是如此。

女作家在多数人心里都是“激情的化身”:日本女作家天藤湘子姿色中等,但褪去衣衫后,她就显出与众不同来,通体纹身,从胸到背雕了龙凤以及叼着一把刀的日本艺伎;美国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小妇人》里的四姐妹,只有乔泼辣直爽不扭捏,而她的理想是当作家;电影《求爱上上签》里,朱茵的角色尖酸刻薄,周旋于许绍雄、陈冠希父子间,她的身份是专栏作家……3月8日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笔者试从传记类图书中关注一个个女作家的传奇人生。

中国女作家

“她们”是一群渐行渐远的背影

在近现代,中国比较引人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崛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女作家。她们有的历尽坎坷,有的大起大落,有的大喜大悲……书里与书外、今天与往昔,她们的人生都被分割了。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这是张爱玲对人生的感悟,也可能是她文章的风格。她拥有传奇的人生,虽然是贵族,却已经没落;虽然有母亲,却没有爱;虽然有爱情,却没有真正的爱人。她看见的都是鸦片、妓女和背叛她写的是传奇的文章:《色·戒》是一个女子演绎的民国传奇,《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传奇》是她的集大成者,《小团圆》是青春爱恋残存的交代。她把积蓄了22年的青春力量,和蕴藏了近百年的家族积淀,毫无顾忌地释放在她的辉煌青春里。那里满是她和她的家族,在岁月的年轮里,心灵纠结的心痕和生命辗转的旅痕。

那些记录张爱玲人生的传记书,同样是传奇。任茹文与王艳合着的《张爱玲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11月版)、贾月珍与鹿理梅合着的《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知识出版社2011年2月版)、陶方宣的《今生今世张爱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清秋子的《张爱玲私人生活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7月版)、肖进的《旧闻新知张爱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张均的《海上红楼:张爱玲图传》(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闫红的《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张爱玲爱过的那些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版)……这些传记作品从婚姻、写作、绝句、华服、芳踪、红颜、电影、摩登、美食、素描等方面切入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不仅以生动、流畅的文风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而且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

2011年是台湾作家三毛逝世20周年,由师永刚、陈文芬、沙林联合推出的《三毛1943~1991》(作家出版社2011年1月版),让淡出人们视野已久的三毛再次成为了焦点人物。笔者到现在还是搞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后来想想,大概是说三毛的作品太受欢迎了,不管男人、女人都喜欢。三毛传奇的一生,在她生前与死后,都是许多人津津乐道或念念不忘的。有关她的生平,读者早从她的作品中,耳熟能详。在她死后,出版界也出了不少她的传记,刘兰芳的《一个真实的三毛》(东方出版社2006年3月版)、马中欣的《三毛真相》(西苑出版社1998年9月版)、张瑞德的《三毛传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足见她的魅力与影响历久不衰。

提及女作家萧红,总会想到《红楼梦》里的香菱,有生之日孤苦伶仃历尽人世间的苦难,最后,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多年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萧红,以她独特的审美角度及艺术风格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有人说她的作品与时代脱节,游离于政治之外,这无疑是对她作品的一种误解。萧红早年进入文坛之时深受鲁迅的提携,可以说她是鲁迅的得意门生,后来她成为了“左翼”作家之一,在她的创作道路上,她曾受到“左翼”作家萧军、金剑啸、罗烽、白朗等作家的深刻影响,把她熟悉的生活题材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走上了健康而坚实的文学之路。

大半个世纪前,这位31岁就逝世的女作家,当下还有人记着她吗?葛浩文的《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张明林的《萧红自述:传奇故事》(西苑出版社2011年1月版)、曹革成的《我的婶婶萧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叶君的《萧红图传》(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年4月版)和《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等等,这些带着传记色彩的文字,勾画出一个桀骜不驯的女性漂泊的一生和寂寞的灵魂。从这些传记中读者也不难发现,萧红有形的生命,宛如惊鸿,又若昙花,开满哀伤。可她的作品,却似一阵清新、明丽、诗意的风,沁人心脾吹过,永远地留下了痕迹。

王志勇的《曾经风流:40位民国女性的命运沉浮》(团结出版社2009年2月版)以工笔和写意相得益彰的笔墨描绘出的“她们”,皆是20世纪活跃在时代大舞台上,演绎着、创造着种种让人为之动容又难以忘怀的真实故事的非凡女性(她们大多是作家)。她们的名字多是为后人所知,却又或是不知其详,或是尚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在急剧动荡的大变局时期,她们以自身的品德、才华、行动,诠释了极富戏剧性的、充满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她们”是一群渐行渐远的背影,时光流逝,却难以褪淡留给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最近几年,各大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女作家传记还有很多,譬如给丁玲立传的,有丁言昭的《丁玲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陈明的《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年1月版)、涂绍钧的《丁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版);给琼瑶立传的,有覃贤茂的《琼瑶爱情世界》(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版)、窦应泰的《情天恨海琼瑶的三次爱情传奇》(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版)、史玉根的《一个真实的琼瑶》(东方出版社2008年4月版);给冰心立传的,有吴泰昌的《我知道的冰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8月版)、范伯群的《冰心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4月版)、肖凤的《冰心图传》(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在这些传记里,生动地记录了这些女作家们极其个人化的人生体验、感受和记录她们的人生、声音,细微、真实、独特,并在浩瀚历史浪潮中激起美丽的涟漪。

国外女作家

“她们”在历史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与关注中国女作家的传记一样,近年来,国外女作家的传记也引起了人们的另一种阅读兴趣。

美国着名女作家赛珍珠在中国长大并生活工作了40余年,她曾说:“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她撰写和创作了107部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长篇小说《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直倾向于她的“第二祖国”,把中国与西方的民间文化交流当作自己崇高的使命,深厚的中国情结伴随了她的一生。赛珍珠成长在中国的旧时代,那时中国女性地位卑微,忍辱偷生。所以,她联想到孩时留有深刻记忆的那堆白骨是“遭扼杀的女婴尸骨”,而《埋骨:赛珍珠在中国》(重庆出版社2011年1月版,张秀旭、靳晓莲译)作者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斯波林亦以此为切入点,真实地记录了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及成长。斯波林认为儿时“埋骨”的意义在于使赛珍珠拥有了比他人更丰富的想象力

除了《埋骨:赛珍珠在中国》外,在关注赛珍珠的传记中,比较着名的还有彭达维斯和圣克莱尔合着的《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版,方柏林译)、怡青的《一个真实的赛珍珠》(东方出版社2005年12月版)、陈敬的《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耿炜的《文化人桥赛珍珠》(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这些传记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深厚的中国情结伴随了赛珍珠的一生她的父母、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死后都埋葬在中国。1934年定居美国的赛珍珠晚年盼望能回一趟久违的“第二祖国”,但这一愿望终未实现。1973 年3月6日,81岁的赛珍珠带着对南京、对中国深深的眷恋和遗憾与世长辞。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9月版,袁敏琴译)是美国着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在该书中,凯勒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每个女作家都在历史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无论放大还是缩小,既无法磨灭,也无法掩盖。而作家本人的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譬如,卡尔·罗利森和莉萨·帕多克合着的《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3月版,姚君伟译)是桑塔格的首部传记,该书再现了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历程,并试图还原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比如桑塔格那客死中国的生父与懒散无为的母亲,寂寞却崭露出天才迹象的童年;当然,更多的,是这位走过鬼门关的乳腺癌患者、十赴波黑战场的女斗士,人称“文坛非正式女盟主”的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及其备受争议的性取向……作为一本深得传主认可的优秀人物传记,该书亦是一部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

影响世界的国外着名女作家颇多,她们的传记也各有特色,除上述传记外,比较着名的还有贡扎格·圣布里斯的《追寻乔治·桑的足迹》(中信出版社 2007年6月版,吴晓秋译)、玛吉·莱恩的《简·奥斯汀的世界》(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版,郭静译)、刘玉的《文化对抗后殖民氛围中的三位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等等。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