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文字博物馆
在中国文字大家庭中,主要的成员应该是汉字。那么,汉字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对于这个扑朔迷离的课题,中国文字博物馆利用征集到的文字载体,进行了研究探讨。
博物馆第一展厅作为开篇,将人们恍若带入了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
古书上曾说,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个传说,虽然描述了人们想象中文字“出世”产生的惊心动魄,然而如果要探究汉字真正的起源,却需要借助考古发掘去揭开神秘的面纱。
1899年,安阳小屯村“一片甲骨惊天下”。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概4500个,其中能够释读的差不多有1500字。甲骨文的发现与逐渐释读,证明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事实上,早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便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大汶口文化的图像符号,邹平丁公、高邮龙虬庄的陶书,良渚文化陶器上的连刻符号等,都可能融汇到汉字产生的主流当中。
目前,在河南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刻画符号,距今竟然达到了8000多年。
尽管汉字的确切年龄仍然是个未解的谜团。不过,这并不妨碍汉字作为世界上最“高寿”的文字,一脉传承至今。
除了甲骨文以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到极盛,金文一共经历了1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博物馆的第二展厅,对金文给予了细致展现。
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为大篆,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公元前223年,秦朝丞相李斯,奉诏“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创制了小篆。文字的统一将不同的族群,融合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尽管随着岁月变迁,天下分分合合,然而自此以后,“书”必“同文”,成为了汉字始终坚持的不变原则,也成为了维系华夏子民间割不断的文明纽带。秦朝的大一统与书同文,不但结束了诸侯纷争,也结束了长期以来文字混杂的局面。
由于书写不便,小篆渐渐开始了“隶变”。此后,汉字继续演变出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形态却再也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动。
□中国历来强调:物以载文,文以载道,而“敬惜字纸”也是绵延千年的古老传统。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竹简丝帛等,都曾经充当过文字的载体,但是,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后来发明的纸张。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历时8年成功研制了植物纤维纸。这些看起来毫无分量的薄片,却成为中国献给世界沉甸甸的厚礼,借助纸张,汉字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穿行。
纸张的发明,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字博物馆的第五展厅,展示了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
公元7世纪的隋末唐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引发了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汉字的普及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借助纸张和印刷术,中华文明可以与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进行更便捷的交流;同时,结构方正的汉字,被陆续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对整个东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然而,公元1840年,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穿越了几千年时空的汉字,却与养育它的民族一起,开始了栉风沐雨的艰难之旅。
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汉字第一次面临着严峻考验,陈独秀、蔡元培等文化领袖,都曾经发出过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的声音。
在风雨飘摇中,汉字跨进了公元1949年,新中国建立仅10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便在北京成立,将文字改革的任务最终确定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全国小学课堂;4年之后,《简化汉字总表》发布,这是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中国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进入计算机时代,汉字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由于当时汉字无法录入计算机,废除汉字的呼声又起。然而,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而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
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增强,汉字再度走出国门。据统计,目前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总数已经突破了500家。
20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启动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注重展示的基础上,二期则更加注重研究与对外交流。今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以丰富的文物与展品,深厚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字久远的历史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