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城东大型宋墓三大待解谜团
六安大型宋墓自11月26日发现考古发掘以来,关于宋墓的话题众说纷纭。由于考古发掘尚未结束,省、市文物考古专家三缄其口,莫衷一是。皖西学者姚治中教授在接受六安新闻网记者采访时,从历史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记者作为坚守在发掘现场的目击者和业余考古爱好者,也不揣浅陋归纳以下几点参与讨论,以抛砖引玉,试解宋墓悬念。当然,种种观念皆以考古专家盖棺定论。
主墓室,为何没有随葬品?
六安城东宋墓是六安市首次发现的最大宋墓,在占地东西7.2米、南北6.9米的圆形穹隆顶、拱结构的砖室墓里,排列三口古棺,历经千年不朽,令人叹为观止。史载,宋代有墓室葬、石棺葬、木棺葬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墓室葬〔即砖室葬〕最为讲究,多系官吏、富绅之墓,城东宋墓即为砖室葬,墓内三棺可能是一夫二妻,依照古代礼制,小妾没有资格与丈夫同葬一墓。所以,分列主棺两侧之棺应该都是男性墓主人的夫人。因而,墓主人至少是宋代官吏和富绅大户。然有如此规模的宋墓,在未被盗墓贼光顾的情况下,竟然只发现一个黑釉罐瓷片和一只漆盘残件,委实让人不可思议。2006年5月,在六安城区一工地发掘的宋代双室古墓中,虽然规模不大,还出土了4个白瓷碗、1把执壶、1个瓦盆和20多枚铜钱等。
此次发掘的城东宋墓为何没有随葬品?除了姚治中教授所说的“宋代提倡薄葬,宋代墓葬的随葬品较汉代及以前少,这是一种进步”外,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此墓中的一夫二妻卒于不同年代,作为斥巨资修建的家族大墓,不论谁先死去都安葬一穴,后亡者由族人启开墓门砖,将棺材从甬道抬入墓室内,如此反复启封,在弹丸之穴摆放棺木,周边不宜置放易于碰烂的陶瓷等随葬品,同时放太多的贵重随葬品也不利于墓室安全。或许这就是宋代大墓没有随葬品的不复杂的解释。
大墓里,迟迟不见墓志铭
有关资料诠释: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问、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挡案,也是墓葬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铭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文体。因此, 墓志铭是城东宋墓的关键文物。
从12月7日吊走古棺后的初步清理和拆除墓门来看,墓志铭仍未现身。稍有文物考古知识的人都在为之着急,找不到墓志铭,大型宋墓的耀眼光芒将为之失色。考古史料很少提及宋代墓志的摆放方式,记者综合全国各地宋墓考古资料发现,墓志铭通常都会平放在墓室和甬道之间,有的墓志铭位于墓首或摆在墓主头部旁的位置, 也有的置于墓室东面墙壁中部,还有用石盖砖挡泥遮方式,加以保护墓志。
城东宋墓内外墓室基本清理干净,甬道和墓门已经拆除贯通,容易发现的地方均已查过,墓志铭仍然不见踪迹。难道,要拆尽大墓、挖去地砖、拆去墓墙,才能获见姗姗而来的墓志铭么?我们在期待着,希望它不是一个幻想。倘若,城东宋墓考古发掘全面结束,墓志铭依然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那只有以下这段解释聊以释怀:墓志铭始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随着科举考试的兴起,门第之见慢慢变弱,社会新兴阶层的士大夫们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不喜欢厚葬,而希望回归上古时代的质朴。所以,宋代时墓志铭已经开始衰落了。
又现棺材板,一室四棺待确定
城东宋墓主墓室三口古棺吊走后,考古人员从移走古棺的底部又发现了四块棺材板,这四块棺材板组合起来正好是一具棺材,只是规格比另三口古棺小多了,另外,棺材板较薄,腐蚀较厉害,两头的隔板早已烂掉。它们的出现给专家出了一道难题,难道主墓室里有四口古棺?记者忽然想起大墓发掘初期,清理出一只黑釉小罐和一件梅花形、月牙边漆盘的残件,会不会是这口腐烂散架棺材内的随葬物品?记者请教现场的考古专家,但专家们闭口不答,更给这个话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从城东宋墓主墓室面积看,能容下四口古棺,但第四口棺材缘何先期腐烂散架,又缘何跑到另两口古棺的下面?据当初在工地施工目击发现大墓的许师傅介绍,挖土机挖开墓口时,墓室里的地下水鼓涌而出,将墓室里的古棺翻动移位,后来墓内淤泥清走后,其中一口棺材就处于侧翻状态。这四块散架的棺材板,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压在其它古棺的下面,因此被一度误认为是古棺垫板。
省考古研究所李德文教授是这次城东宋墓考古的权威专家,连日来,李教授不轻易表态发言,对各家媒体同仁的提问也慎言少答,要想解开三大谜团,还须李教授为城东宋墓考古发掘工作,最后给一个总结性的专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