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记“隐逸”画家邹友蒸的笔墨生涯

红芒/文
2010年07月22日 14:20:1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更多邹友蒸先生作品欣赏

“隐逸”画家邹友蒸,从小热爱自然,喜爱绘画。1936年毕业于涪陵私立中学高中班,该校校长陶般若鉴于他勤奋好学,喜爱画画,推荐他到新粉彩瓷板画传人韩子清、张德英创办的“中国江西陶瓷书画社渝州•蓉城分社”学习瓷画。瓷画,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而友蒸在陶瓷分社的十多名艺徒中又是佼佼者,他绘制的梅、兰、竹、菊等图案,备受师傅的称赞和众多顾客的欢迎。因此,友蒸在学习绘画之初就将自己的根基深扎在民间艺术的沃土中,给他未来从事国画研究与创作打下良好稳固的基础。

1938年,适逢张德英师傅应邀赴江津、内江、宜宾等地讲学传艺。为了提高友蒸的绘画知识和加强艺术实践,张师傅决定带他同行。这样,在师傅的耳提面命下,友蒸在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更难忘的是,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张德英师傅带着他乘坐马车,拜见了着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二张既是同乡,又是同行,加之久别重逢,兴致空前。一见面,二人便吟诗作画,相互切磋起来。大千先生那飘洒秀逸的山水和德英师傅那充满生机与灵性的花鸟,使年轻的友蒸大开眼界,敬佩不已。不仅艺术境界得到升华,更领悟到绘画技巧对艺术创作的重要。这次两位前辈的艺术际会和绘画切磋的场面,不仅深深烙印在他的脑际,还对他从事艺术创作信念的建立,以至后来长期扎根长江三峡武陵山区,汲取祖国山河的精华与神韵,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上海、杭州等许多艺术专科艺校随国民政府迁都而内迁到成渝等地,湖北武昌艺专随迁四川江津。大千先生见友蒸年轻好学,鼓励他前去报考,德英师傅更是积极支持。于是友蒸只身前往江津,顺利考取了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原由蒋兰圃先生于1920年创办,全名为“湖北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6年日寇侵略中国,该校师生义愤填膺,以画笔做武器,画了大批的抗日宣传画,在街头宣传和张贴,成了日本文化特务的眼中钉。1937年,该校校舍遭到日寇飞机的轰炸,不得已,只好将学校内迁四川江津,校址被安置在长江畔,德感坝五十三梯坡旁的李家祠堂内。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是习画和写生的好处所,加之蒋校长教导有方,张肇铭等各位艺术教师的悉心讲授和具体辅导,使友蒸的学业大有进步,不仅系统学习了艺术理论,在绘画技巧上也有长足进步。学习期间,该校师生的一批美术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部分优秀作品选送英国伦敦国际展览),并加入了吴作人与唐一禾、吕斯白、冯法祀等画家在四川成都举办的艺术联展,其作品展后义卖捐献给前方抗日将士。友蒸的国画就是在这次展览中崭露头角的,他的《紫藤》、《葫芦》、《花鸟》、《山水》等国画作品曾在成渝两地举办个人画展。他编着的《山水花鸟画集》和《动物刺绣图案集》出版后,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还有件事特别值得一提:上世纪四十年代,友蒸在三峡写生途中,巧遇仰慕已久的大师齐白石先生,真是惊喜万分。只见白石先生速写不用铅笔起画稿,而是用毛笔直接在宣纸上作画,旁边还有一位文静的女士磨墨,他俩配合得是那么地默契,那么地和蔼可亲,那么的平易近人。友蒸在与他俩的言谈中,得知其女士胡宝珠乃川东丰都人氏,因仰慕白石先生的艺术才华结为伉俪(齐白石之小女儿齐良芷携外孙女儿齐媛媛曾于1986年回故里寻根探亲)。于是乎,友蒸立即打开画夹,把自己的写生稿悉数拿出恭请白石先生指教,好的地方白石先生热情予以肯定,不足的地方,也要说明为什么不足。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使友蒸茅塞顿开,深受启迪。那次的巧遇,虽然时间短暂,但给友蒸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难忘。从此以后,不论是在人生旅程,还是在艺术生涯上,只要遇到困难和挫折,他都会很自然地忆起巧遇白石夫妇的情景,全身就会涌起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新中国建立时,正值友蒸先生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本有应邀去大城市美术院校发展自己艺术事业的大好时机,但因其受恩师张肇铭淡泊名利的传承和对故乡奇山秀水的眷恋,毅然回到长江三峡武陵山区乡村辟野从教习画。正因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才能甘于寂寞,专心致志地从事绘画研究和倾注全部心血潜写生与创作。也正因他远离市井的嘈杂,少了许多外界干扰,才能更沉心于对巴山蜀水,风土人情做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采写了不少的山水、花鸟和人物肖像,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正因于此,经几十年的不懈追求,才在他中期和后期的作品中,凸现出他对生活观察力的深刻,绘画技巧的娴熟。他的山水画,既表现了巴山蜀水惊险雄奇、深沉灵秀的特征,又不失其高峻挺拔、茂盛葱茏的美质。他的花鸟画功底很深透,梅、兰、竹、菊,鹰、鱼、鸡、雀、鹤、鸟,乃至瓜果、蔬菜、荷花、石榴、蟠桃、枇杷、松柏、藤蔓、荔枝、小草……几乎无不可以入画,无不可以选题,而且画起来得心应手,神形兼备。时人画梅,多描绘它的冷、瘦、傲雪、耐寒,友蒸先生却爱画红梅,不仅树身高大枝干繁盛,而且花满枝头,热烈火红,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春的渴望和迎春的喜悦之情。其实,友蒸先生在美术事业上的成功,或者说他在艺术上最富创意性的成功是他创作的麻雀艺术群像。大凡画家都有自己重点(或曰偏爱)的描写对象,如郑板桥的竹兰、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蟹等,而友蒸先生的重点描绘对象却是那大自然农家茅舍毫不起眼的小鸟——麻雀。麻雀,既没有孔雀绚丽的羽衣,又没有白鹤优雅的舞姿;既没有百灵鸟动听的歌喉,更没有雄鹰那展翅高飞的本领。可是,友蒸先生对它的这一描写对象却十分偏爱,不仅在一般的自然环境中描绘它,还以松、竹、梅、荷等这样一些象征崇高气节和操行的植物为背景来衬托……他的写意减笔麻雀画师承恩师张肇铭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么,友蒸先生为什么要把麻雀作为他的重点描绘对象呢?它的寓意究竟何在呢?对于这个问题,他似乎没有作过说明。因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立意和思想内涵是不需要作图解式说明的,主要是让观众(或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从而使自己受到教育和启迪。那么,友蒸先生的麻雀群像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和教育呢?我认为,他塑造众多的麻雀形象是为了赞美“小人物”,为小人物“张目”——这就是麻雀画的立意。这种立意是作者对生活的新颖独到的发现,是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之后才获得的,它能引起观赏者广泛的联想,从而对某种生活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比如,对麻雀的功过是非的看法问题,过去曾经将它纳为害鸟之列,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除四害”运动。一时间,麻雀成了最丑恶最可恨的动物,真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大有不赶尽杀绝不收兵之势。那么,时至今时,我们对那场荒谬的甚至是愚昧可笑的运动持怎样的看法呢?对麻雀的功过是非持怎样的态度呢?为了明是非,正视听,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友蒸先生的麻雀画吧。在他的笔下,这些小生灵是如此的机智勇敢精灵可爱。请看:有麻雀活动的地方,松柏长青《长青》;有麻雀活动的地方,竹影摇翠《竹雀》;有麻雀活动的地方,水仙浮香《水仙麻雀》;有麻雀活动的地方,瓜果丰硕《瓜林戏雀》;有麻雀活动的地方,山清水秀《家在画屏中》……用现代眼光来看,这些机灵可爱的麻雀,简直就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清洁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保护神,它们究竟何罪之有?友蒸先生的麻雀画,可以说是通过绘画艺术,无形中为麻雀平了反,正了名。他一生所创绘的麻雀之多之奇之美,堪称天下之第一人。

巴山蜀水地处内陆,自古以来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甚少。很多有成就的画家却难为世人所知,闭塞埋没了不少人才,黄秋园、陈子庄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一代大师张大千如果当年不走出四川,恐怕也难逃被埋没的命运。友蒸先生的绘画作品给我的震憾冲击很大,友蒸先生就是一个被埋没了的有成就的花鸟山水画家。他生前的许多艺术佳品没有得到人们认知,更没有流入当今的市场(社会),因此隐匿埋没了他的艺术才华。这里,仅管我无需探究或道出个中原由。但我相信:友蒸先生被冷落多年的艺术成就所表现的“内秀美”,将会在祖国艺术长河的史册里留下重重的一笔。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