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当代艺术创作的追求与担当

2013年11月13日 09:44:4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前不久,笔者观看了由李龙吟先生编写、中央戏剧学院师生表演的话剧《寻找春柳社》。该剧主要反映的是,北京一学生剧社要恢复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排练话剧《黑奴吁天录》的情景,先后请了老中青三位导演来指导排练,每位导演对于“戏剧的灵魂是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真实,有的说是情趣,有的说是品味,令人不知何去何从,最后这些年轻演员凭着热情继续走着话剧之路。由此,笔者也在反思:古往今来,中外专家学者对艺术的功能和作用有过很多论述,那么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又担负着怎样的使命呢?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是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愿望,也是当代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追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广大艺术家应该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热情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书写伟大的时代,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不断培养和增强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大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认同。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创作历史和革命题材的作品,让人们不忘过去,更加珍惜现在,比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武昌起义》等美术作品、话剧《四世同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歌剧《江姐》、电视剧《八路军》、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等都是典范。另一方面,更要观照现实,把握时代脉搏,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去发现生活中的亮点,了解广大人民的所思所想,多创作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例如歌曲《走向复兴》传递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豪迈与自信、话剧《坚守》反映了抗震救灾精神、《白纸坊太狮》折射出奥运会的时代背景、《立春》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等,都不失为反映社会变迁、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好作品。

引领社会风尚。众所周知,艺术具有教化的功能,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公序良俗受到破坏,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严重,很多人缺少责任心、同情心、正义感,假冒伪劣产品频繁出现,反人伦、反道德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这就需要艺术家们坚守对社会的责任,坚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努力创作具有思想性、感染力的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风格手段塑造出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教育人,告诉人们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以美引真,以美导善,润泽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前几年笔者看过的秦腔《西京故事》,以农民罗天福夫妇为供养一双儿女上大学、进城寻梦的故事为主线,成功塑造了勤劳、淳朴、善良、宽容、豁达的父亲,自强不息、体贴懂事的女儿等感人形象,同时也触及了农名工进城、知识改变命运、大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对于教育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感恩、学会自强,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作品涌现。目前,艺术创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有的作品戏说历史、胡编乱造,有的作品极力渲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这些都是对艺术、对观众、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予以纠正。

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当人的温饱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精神文化需求。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工作压力大,也渴望通过聆听音乐、观看戏剧、欣赏舞蹈、参观美术展览等形式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放松身心,减轻压力。这就需要广大艺术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充分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从而创作出内容深刻、题材体裁多样、形式丰富的艺术作品,通过各种韵律美、节奏美、流动美、线条美、动态美、宁静美,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出现了针对聋哑人的手语版戏曲,针对都市白领的减压剧,针对青年人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先锋剧,针对文艺爱好者的朗读剧等等,都产生了良好效果,还有待于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谈艺术创作要考虑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应该坚守文化追求,力求雅俗共赏,不能过分追求娱乐化,流于低俗、庸俗,更不能媚俗。应该充分运用高科技来丰富表现手段,增强艺术感染力,但不能盲目追求大制作,搞无端的浪费。

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达、军事强大,也体现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创作的高峰,涌现出许多可圈可点的经典作品和名家大师,对于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更加紧密,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渐增强,但是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经济、政治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在艺术创作方面,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一些优秀艺术作品也走出国门,特别是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让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但是另一方面,堪称时代风标的作品和大师还很少,艺术作品的创新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还不够强,文化内涵还不够丰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广泛深入。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胸怀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吸收外来有益文明成果,在传承经典作品的同时,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提升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创作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特点的作品。

德国诗人歌德说:“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是人类灵魂的作品。”可见,优秀艺术作品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灯。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上,面对时代的呼唤,广大艺术家更应该以高尚的情怀、强烈的责任心,承担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使文艺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

文/松 雨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