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关注文化失范现象

2013年08月15日 09:32:1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据说,闻名遐迩的大黄鸭,即将于9月“游”至北京。届时,“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都是大黄鸭”的景象,又很可能将在各城市出现。

今年5月,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憨态可掬、体型巨大的橡皮大黄鸭,出现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不但当地民众喜爱不已,也吸引了大量大陆游客,成为上半年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之一。

正版大黄鸭在香港戏水之时,山寨大黄鸭也纷纷在大陆诸多城市露面。可惜的是,这些山寨鸭,不仅都未经授权,而且多数造型丑陋,缺乏文化景观应有的型与质,虽然借“大黄鸭”的光环也招徕了不少观众,却实在难让人赏心悦目。

设计师霍夫曼说,大黄鸭来北京时,将考虑一系列版权保护措施。效果如何,尚不可知。而我们要反思的,则是文化领域内“遍地都是大黄鸭”的跟风恶习。

毋庸置疑,文化是有潮流的。当年,大学生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因为契合时代脉搏,掀起了“伤痕文学”的潮流,引领了中国新时期的文学。这潮流,犹如大海深处的洋流,近看不醒目,站远一点便知是大势所趋。

创作者,并不能每次都开创潮流,多数是在追随。但追随潮流,不等于亦步亦趋地跟风。令人不解的是,不知何时开始,从电视电影到图书演出,“什么火,上什么”成为行业通例。跟风,居然成为文艺创作、文化生产的主要方式。

从之前的“超级女声”到最近的“好声音”,一个节目火了,几乎所有电视台都跟着要举办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热,我们就在银幕上密集地看到一批青春电影;图书《明朝那些事儿》因小说笔法、语言幽默走红,于是唐朝、宋朝、清朝、民国的历史都得这么“幽默”一番,盗墓文学、穿越文学、养生指南等莫不如此;《印象刘三姐》在桂林叫响后,其他着名景点打造实景演出,好像就难脱“印象”的窠臼;就连引进国外动画片,由于当年《玩具总动员》火爆,“某某总动员”居然成为一系列后来者的不二选择……

从短期的经济效益考量,这么做或许有其道理。据说,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本就有跟风的习性。在大型书店,本来并不畅销的书籍,如果放在人流密集的畅销书集中处,也很容易获得“畅销”的待遇。如果粗制滥造的跟风者,靠宣传、靠炒作,甚至靠争议、靠“审丑”,也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但是,“第一个这么做的是天才,第二个这么做的是蠢材”,电影《致青春》里老教授的这句台词,是绝大多数跟风者的宿命。跟风,简单复制,以及赶时间导致的粗制滥造,必然带来行业内整体的“过度竞争”、“产品滞销”和资源浪费。多少影片拍摄出来未上银幕就进了库房,多少图书上了书架却无人问津最终只能回归纸浆,多少观众因为高度雷同的电视节目而关上了电视机。

更进一步说,不思创新,千人一面,导致的是整个文化市场的萎缩。例如在国外,富含文化价值和个性特征的旅游纪念品,是每个大小城市不可或缺的名片。而在我国,多数城市和旅游景点的纪念品,要么样式雷同,要么内容单一,甚至都出自义乌小商品市场,怎能让人产生购买的心情。

而在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拆旧建新,盲目跟风,建起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景观,或者与当地历史、文化毫无瓜葛的仿古街区,看似“爱文化”,却是最没文化的破坏。

高大的大黄鸭,需要宽阔的水面,才能展现出其抚慰人心的可爱。当跟风成为风尚,成为创新的束缚,文化的路只会越走越窄。主事者,当明鉴。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