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是一条生命线
日前,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评奖活动落下帷幕。
据文化部有关领导及专家、学者介绍,上世纪50年代,曾经举办过一次全国民族民间戏曲调演和一次全国民族音乐舞蹈调演。而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的全国性展演活动,从未举办过。正如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在开幕致辞中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演,集中展示民间乐种保护传承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传承发展优秀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发掘民族民间器乐作品、发现民族音乐人才,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繁荣发展。”
重量级评委
为确保本届展演评奖工作的公正客观,文化部聘请了在全国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专家担任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民族音乐理论家乔建中,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广东音乐研究专家王甫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福建南音研究专家王耀华,西安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西安鼓乐研究专家安志顺,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二胡演奏家朱昌耀,琵琶演奏家、江南丝竹研究专家汤良兴等位列其中。
参与本届展演评奖活动的评委非常辛苦。他们都不再年轻,但每天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上下午观看两场展演,晚上还要开会汇总评奖情况。但他们毫无怨言。
安志顺已经82岁高龄,腰有旧疾,不能久坐。他就把座位调到靠近走道的地方,坚持不住时可以在走道上活动一下。
一些省份无人参赛
本届展演评奖活动,分为职业组与非职业组。
非职业组比赛在山东枣庄举行。参加初选的共56个组合,进入复赛的26个。令人遗憾的是,江南丝竹的发祥地江苏省和云南洞经音乐的发祥地云南省竟无队伍报名参赛。评委们纷纷感到不解。陶诚感慨地说:“我们去年就给每个省区市的文化管理部门发了通知,有些非常认真,组织了省内选拔赛,报名也非常踊跃。有些没被选上的队伍还不甘心,要求增加名额。要知道,非职业组的队伍参赛,完全是自费的。我们很感动。可是,民族音乐那么发达的省份,尤其是某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无一报名,一定和组织工作有关。”
据了解,在文化部的协调下,为了帮助资金有困难的参赛队伍,一些省市给予了一定的补助,比如山东省文化厅就补助参赛组合每人1000元。评委张振涛感慨地说:“这是救命钱啊!”
非职业组惊喜连连
非职业组的比赛让人惊喜连连。山东省枣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选送的崔家班鲁西南鼓吹乐组合配合默契,表演具有鲁西南特有的含蓄内韧的气质。
菏泽弦索乐是国家级非遗,是鲁西南着名的地方音乐,流行于菏泽及其周边地区。其独特的软弓京胡目前已经非常罕见。山东菏泽群众艺术馆选送的弦索乐组合的一曲《乡音和鸣》引来满堂彩,曲目巧妙地把咔戏和弦索乐结合起来,以坠胡模拟男声、梆子、锣鼓,板胡模拟女声,软弓京胡在主奏旋律之余还用特有的软弓弓法巧妙地奏出蝉鸣等鸟虫的鸣叫声,惟妙惟肖。
不得不多说说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是在我国影响很大的民族民间音乐,2006年5月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老一辈演奏艺人已留存很少,但是在江苏、浙江、上海还是涌现出不少民间自发的演奏组合,活跃在江南城乡。而此次展演评奖活动中,江南丝竹乐种初赛仅有3队报名,江苏省竟无一报名。
唯一进入复赛的江南丝竹表演团体是上海群众艺术馆报送的浦东周浦江南丝竹队。13人的乐队对于江南丝竹可谓“宏大”。江南丝竹名家、来自台湾的评委汤良兴一直在怀念着八仙桌边演奏江南丝竹的年代。
此外,陕西瓦窑堡组合、菏泽柏氏唢呐艺术团、济宁邹城的鲁中南平派鼓吹乐组合、新疆阿瓦提县的刀郎木卡姆组合等都各有精彩。
职业组精彩纷呈
职业组的比赛在文化名城济宁举办。
东道主山东省民族乐团第一个上场,开场演奏《山东大秧歌》,表现了民间节庆时的生动场景。山东省民族乐团对参赛曲目精心编排,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竹笛和唢呐都分了3个声部来领奏,让人耳目一新。
上海民族乐团的江南丝竹《三六》的演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三人组合,音乐流畅、配合默契,对音乐的细部处理精巧微妙。
由广东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选送的弦诗细乐组合带来了正宗的潮州音乐。有媒体在报道弦诗细乐获奖的文字中说,弦诗细乐是精细化的弦诗乐,其实不然,弦诗细乐是指弦诗乐和细乐,都是潮州音乐,细乐的组合人数比弦诗乐更少,也称为儒乐。汕头弦诗细乐组合的音乐表现细腻、自然。决赛时,他们的第一个曲目《雪雁南飞》改编自古筝琵琶曲,演奏中,主奏的二弦突然断弦,整个组合不为所动,依然将曲目完整奏完。观众和评委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张振涛对汕头弦诗细乐组合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弦诗细乐的演奏是真正的传承,不是标本式的传承,是精神层面的传承。
中央民族乐团派出了3个组合参加展演评奖,技艺高超、演奏精彩。中央民族乐团吹打组合的主奏唢呐尤为突出,他对音准的追求不是以十二平均律为标准,而是吹出了中国五声音阶的特色,并准确把握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音准演奏习惯。中央民族乐团的江南丝竹组合也非常精彩,开场一曲《行街》气度不凡,虽然扩大了的乐队编制,但是演奏家的精准演奏层次分明、配合纯熟,实为不易。
此外,甘肃省陇剧院演出的陇东道情音乐、广东音乐团的五架头组合、福建泉州南音乐团的南音组合、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鼓乐艺术团、枣庄市艺术剧院民乐队、新疆塔城地区歌舞团巴尔鲁克组合等都给专家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承与发展
时代在发展,一切事物都必须与时俱进,这是潮流。但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条生命线,是保留民族文化经脉的生命线。古今中外各种乐队都面临过由于时代发展、传播方式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困惑和由此而来的变革。但是,变革不是改头换面。
小提琴从斯特拉迪瓦里到瓜奈里的琴腹的鼓起变化就是为了适应更大的演奏场所的需要。江南丝竹在民间是八仙桌式的演奏,但是到了更大的剧场,就需要增加乐器的数量而加大音量。但矛盾在于,没有指板的中国弓弦乐器合奏时的音准控制比较难以统一,中国弹拨乐器大多是复音演奏,难以做到高度一致。所以,笔者认为就江南丝竹这一乐种来说,可能还是保持原来的较小规模的乐队组合为好。
当然,有些乐种可以在乐器改良上适应时代的需要。比如说鲁西南吹打乐,以前在小场院里演奏,小鼓就可以,现在为了适应大场面的需要,可以把鼓加大,演奏效果不会受到影响。
就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而言,模仿西方交响乐模式的中国大型民族音乐作品是否成功,还需要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