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信息化时代汉字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担当

2013年07月24日 10:27:2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3年夏天,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暑期档周末黄金时间和着名网络视频播放平台“爱奇艺”将分别推出两档关于汉字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在相亲、热舞、求职等类型化、泛娱乐化节目充斥荧屏的情况下,媒体将目光聚焦“汉字”,的确意味深长。作为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表意文字,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在传媒推手的背后又有着当代知识精英怎样的文化思考?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重要标志,更是文化历史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对于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人民来说,汉字不仅仅是多数人日常书写交流必备符号,更是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标识,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汉族统治的兴衰,尤其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政权更迭,汉字的地位也经历过跌宕起伏,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承载方式,其地位不曾也很难被撼动。

但是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情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可以强烈感觉到,当代社会的文化生产形式及其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字作为文化载体和构成要素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人们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投入工作和生活,方块字的传统手工书写方式,让位电子媒介,久而久之,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更别提追求汉字书法的神韵。如果汉文字的书写方式被颠覆,其文化价值、文化生态和文化地位必然受到损害,这不能不使我们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认识汉字所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2011年,光明网曾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题做了一次有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96%的人很少用笔书写汉字,46.25%的人更喜欢电脑输入,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92.49%的人认为如果“提笔忘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

历史反复证明,文字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一个民族应该把本国的语言文字看做民族主权与尊严的象征。亲历1870年普法战争的法国人都德痛心祖国的惨败,于1873年创作了着名的小说《最后一课》:下课前法国教师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用法语写下:“法兰西万岁!”,表现了法兰西人民对于民族危难的痛苦和坚守民族精神的信念。日本人对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也格外珍视。明治维新帮助日本走上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思想家急切地倡导脱亚入欧,恨不得将日本变为欧洲的一部分,却十分坚定地保留了语言、姓氏和种族。可是当日本人的铁蹄踏入中国东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后,日本侵略者却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将日文和日语称之为“国文”和“国语”,强迫人们学习,妄图泯灭东北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家层面对于语言文字一直保持着关心和重视的态度。1954年12月,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对在中国内地使用的汉语文字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执行国务院所决定的对于文字使用方面的政策和法令,1985年根据形势需要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正式实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上了法制的轨道。2012年12月4日,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精神,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事实上,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了避免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走向单质化进而枯萎死亡,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正如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所提到:“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就汉字文化保护而言,除了从制度方面的立法保护之外,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汉字文化的传承传播。汉字是最难书写的文字,每一个字都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如果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化传承的质量就会形成缺损。因此应对汉字安全,是一个全民族、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工作,毕竟,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现在,从幼儿园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虽然一直在开设语文课,但以应试为主的教育目标,限制了汉字所具有的深邃的文化底蕴的认知和体验,因此汉字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书写方式的传统应该恢复和重建。现代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为文明的传承提供新的道路,应该在保障汉字文化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比只具有表音意义的英文,我们的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传承和保卫汉字文化,我们的传媒人确实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应该是人们对作为电视和互联网两大代表媒介的央视和爱奇艺,分别推出关于汉字节目拍手称赞的原因所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这两档节目的问世,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汉字”这个中国文化精髓的核心上,直面由于电脑与智能手机等电子工具的普及而造成的汉字“书写危机”,力图将汉字知识与时代紧密结合,同时拒绝“泛娱乐化”的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寓教于乐,不仅为青少年建造了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让孩子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与推广的舞台上真正的主角,也借此引发全社会不同年龄段观众对于汉字文化的认同与尊崇,从而激发国人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成为传统文化的真正传人。正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制作人关正文所言:“这是一个全民族、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工作,电视人能做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在娱乐至上、歌舞当家的节目环境中,能为中华文明传承和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却是电视人的最高梦想。”这样的文化担当,值得称道。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