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为地区发展注入活力
7月2日,由文化部外联局、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和欧盟驻华代表团共同主办的中欧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文化和创新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为主题。与会的中欧专家学者、文化官员就“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创意城市与地区发展案例解读”“地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文化贸易”三项议题展开讨论,共同为中欧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成为国际间文化交往的新领域。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赵海生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他说,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阶段,并且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间,仍将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谈及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表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开发本地资源和引入外部资源两条途径进行,无论哪条途径都应当注意因地制宜,避免出现开发不当、不切实际等问题。对于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他认为,要注重转化历史街区、工业厂房为创业区,以故事、创意构建多元价值体系,将文化与科技共同融入产业链。在他看来,文化产业发展应当由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和自下而上的市民参与双向构成。
欧盟文化创意产业专家组主席Ragnar Siil分享了欧盟制定区域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的经验。他表示,欧盟的策略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不同区域发展文化产业时各有侧重,如南欧侧重于发展文化旅游,北欧侧重于文化创新及新技术开发,中、东、西欧各国也都有主要的产业门类。如今,欧洲比较热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创意中心、创意街区和创意集群方面。此外,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很多大学将艺术、商业、技术相结合,以期培养能力全面的文化创意人才。
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当前,大部分欧洲城市,尤其是传统工业城市正在经历转型,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似乎成了转型期的一剂良药。因此,在就各自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时,与会代表不约而同地强调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欧洲创意经济中心副主任Bernd Fesel说,创意文化是城市的DNA,也是每个城市的内在特质,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带来很多经济效益,有趣的文化内容会吸引年轻人留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振兴城市。
通过介绍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埃森和2011年“欧洲文化之都”塔林,Bernd Fesel生动讲述了创意改变城市的故事。虽然拥有戏剧、节日等方面的优良传统,但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人口不断减少的现实,埃森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并且重建了新的软、硬件设施。塔林则“变废为宝”,将海边废地开发为文化场所,建立文化产业和私人部门间的媒介——创意中心,成功实施了300个项目,举办了大约7000个文化活动,吸引了约190万人参与。“欧洲文化之都的标准就是通过创意来改变城市。文化应是变革的媒介,促进城市不断发展。”Bernd Fesel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王齐国也强调创意的重要性。以“印象”系列演出为例,他表示,正是因为本着每个“印象”都坚持创意的原则,该系列演出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功。通过对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现状的调查,王齐国认为,工业园和科技园的发展模式都已经不太适合,只有采取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结合的模式才能生存下来。
要发展就得国际化
2002年至2008年间,排名全球文化产品出口前20名的国家超过半数是欧洲国家。欧盟文化贸易顺差更是在2009年达到了19亿欧元,可见欧盟各国对于文化出口的重视。各国在出口方向上分两个层面——大部分出口对象还是集中在欧盟内部,剩余的市场才是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土耳其、巴西、俄罗斯和中东。
来自爱沙尼亚的Ragnar Siil表示,对于欧洲国家,尤其是一些小国而言,文化出口是关乎生存的问题,面对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现状,如果不想被市场淘汰,就必须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国家的出口重点多放在服务而非产品方面,优先支持的行业包括电影、设计、音乐、建筑、IT、娱乐等。此外,一些项目支持各国文化产业相互联系,通过互补共促出口。这使得不同语言的电影更快捷、更有效地出口到目标市场,实现了欧盟各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