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对鲁迅跨世纪与跨文化的审视

2013年07月03日 11:13:1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从恽铁樵点评鲁迅小说《怀旧》以来,鲁迅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鲁迅是谁?也成为跨世纪的百年追问。

2013年由葛涛担任执行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10种,在鲁迅研究乃至整个文化界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首先,10本书的作者几乎都是经历过“文革”一直走到今天的经过历史沉淀的着名学者,他们精选的鲁迅研究成果都是从20世纪到今天的跨世纪精品。其次,由于鲁迅作为文豪和文化巨人的产生是中国、西方与印度三种文化的结果,因而这套精选集有很多种都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审视鲁迅的。再次,这套精选集几乎都涉及到鲁迅的当代意义,也就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鲁迅的精神奥秘。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活着的鲁迅》,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是在追问鲁迅的当代价值。本书从“有意味的参照”“文体家鲁迅”“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鲁迅”“与鲁迅相遇”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将鲁迅与周作人、胡适等进行比较以及客观还原20世纪30年代传统文化几次交锋的历史,展示了鲁迅的独特性;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将文本细读与审美体验相结合,展示了作为不同文体家的鲁迅;而且通过比照作为学者、小说家、散文家、艺术家的鲁迅对问题观照和表达角度、方式的不同,让读者看到多样化的存在形式给予其更为广泛的价值。最末一章通过对鲁迅接受史的解读和梳理,阐发出鲁迅永远是“活着的鲁迅”。

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的《中国需要鲁迅》上编为关于鲁迅小说的研究,中编是关于鲁迅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下编是“鲁迅与中国”,在对鲁迅的哲学思想、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展开充分论述的同时,着力发掘鲁迅的当代价值,认为中国现在仍然需要鲁迅,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的《荒野过客:鲁迅精神世界探寻》,将史实的考据和艺术表现的研究相结合,不仅体现在章节的划分中,还在具体的文章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尤其是通过对《野草》的分析,着重发掘鲁迅的精神价值。因为《野草》的研究不仅展现了文本自身独特的魅力,还将文本研究放在中国现代散文诗和世界散文诗的横向和纵向中进行对比,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探究鲁迅深奥的精神世界及其对当下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的《鲁迅与现代中国》也是从书名上就能看出对鲁迅当代价值的追寻。鲁迅的精神特征、鲁迅的翻译理念、鲁迅与同时代人的比较、鲁迅与日本的关系以及鲁迅遗风等,是本书着力研究的问题。在纵横的探寻之后,就会看到了一个更为多元化的鲁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定论式的偏执,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鲁迅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鲁迅在被解读的同时,又称为与作者对话与私语的对象,是作者内化了的生命和自然。是研究鲁迅,更是观照自我。

吉林大学长江学者张福贵教授的《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从鲁迅思想的文化背景,文化选择的思想结构以及鲁迅研究的历史范式与当代评价等三方面切入,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大背景出发,结合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对鲁迅文化进行分析,对其极具现代意识的“个性意识”和“尚德”本质进行阐释。继而对其宗教观和科学观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鲁迅具有批判意识的文化哲学理论,“拿来主义”及“世界人”主张进行介绍。为了让鲁迅继续引导我们的精神和意识,作者还在最后将鲁迅的思想与当下环境进行对接,从民族、文化、当下中国的发展,以及鲁迅研究边缘、异域文化空间的生长角度进行了梳理,试图带读者一起逐步走向鲁迅,让我们明白: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鲁迅是东西方文化合璧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巨匠,因而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鲁迅就成为必然。人民大学长江学者高旭东教授的《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将鲁迅置身于中西文化冲突的漩涡中进行审视,对鲁迅的中西文化观、中西文化对鲁迅思想性格的塑造、鲁迅的反传统与改造国民性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展现了东西文化汇流之后作为一个深刻的中国人的全部危机和复杂性。在纵横比较之后,作者发现,鲁迅非但不是神,而恰恰是东方文化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质的“文化恶魔”,并且以恶魔的力量惊醒沉睡的国人。在对国内外的非议鲁迅者进行了评述与商榷之后,本书追寻了鲁迅传统的形成及其在当代的命运。社科院文学所前所长杨义教授的《鲁迅文化血脉还原》,由“重读鲁迅小说与本国文学之关系”和“鲁迅的诸子观及其他”两部分组合而成,将研究置于本土化语境中,论述了屈原、陶潜、嵇康、章太炎、李贺等人对鲁迅的文化影响。鲁迅在在看取西方文化的同时,以批判反省的眼光汲取传统文学的深厚滋养,从而使自身具有“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特点。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中,鲁迅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这种把文化的延续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做法也是十分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和效仿的,只有先成为文化遗产的保存者,才能在将来更好的成为开拓者和建设者。

浙江大学黄健教授的《孤独者的呐喊》,从“反省与选择”“审视与批判”“探寻与创造”“影响与启示”等方面切入鲁迅研究,认为鲁迅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反叛传统,一方面要在传统中进行寻根;一方面要结合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西方文化进行合理取舍,一方面又要保证卓尔不群的精神自由与超越。接下来,作者将鲁迅置于佛教文化、“大历史观”视域和知识分子身份下辩证地进行审视,对其之所以能够屹立于民族文学之林和他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鲁迅对当时和现今文化的影响、贡献、启示作出了价值判断,认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国呐喊。

鲁迅仿佛一座开掘不尽的金矿,他的文化魅力就在这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思想的多元性与艺术表现的多义性,使他的文本被一遍遍讨论,他笔下的人物、意象和词语表达被一遍遍阐释,他的意义、地位和价值被一遍遍重构,而鲁迅巨大的文化价值,正是在这种不断阐释中实现的。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