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

2013年06月06日 08:54:0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必须依附于物质生活,必须要以经济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文物保护是一种社会现象,且是有地域性特征的社会现象。因此,文物保护工作是不可能脱开其所处的地域经济水平和物质发展状况而立于一隅,独立存在的。

甘肃东部的渭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文化较为繁荣,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繁荣的文化造就了阜积陇上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文物都有迹可循。可以说,大量的文化遗存使之成为文物大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薄弱的经济基础又使其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客观上形成了文物保护设施条件简陋,保护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低,文物的修复与研究无力为之、野外文物的发掘保护显得有心无力,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率低。凡此种种,都与社会和谐发展、文化的客观需求乃至文物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不相适应。这种现状如不加以改变,将会直接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改变是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改变的方法和途径。

作为华夏文明主要发祥地的渭河中下游地区辉煌的文明历史,曾依托于早期的农业文明而兴起和发展,而农业文明的一个特征就是伴生着一套完备的封建宗法制度和顽固的小农经济意识。这就在客观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满足于现状,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加大了经济的差异。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沿袭,如一个沉重的包袱,也渗透和反映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上,形成了落后的特征,至今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着人们的思想、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反映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就是人们对文物的认知水平很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不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据此,我们应该从解决认识问题入手,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努力改变地域环境条件、全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做法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经济建设中也必须着力保护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尤其是在诸如市场开发、小城镇建设时,须在文物保护部门的监督协助下进行,以免在建设中碰坏毁损文物遗存,而要做到既保证经济建设又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决策者、建设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又如在近些年兴起的旅游开发热潮中,屡有因开发景点而破坏文物的事件发生,因此,必须要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为前提进行适度的开发。

二是地方财政应尽力挤出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投入,逐步改善文物管护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三是文物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主动克服经费不足等问题,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考古研究、文物修复、原野考察等方面的工作。

四是在提高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逐步提高专业人才的比例,以适应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实际需要。

五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搞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根本前提。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