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当代艺术:市场与文化需协调发展

2011年11月14日 09:48:5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代艺术不光有明星和市场,也需要文化!”在上周末于上海莫干山路M50艺术园区东廊艺术空间举办的“物性:2011上海当代艺术邀请展”上,参展艺术家、四川美院国画系主任冯斌如是说。

展览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实验水墨工作室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成果为基础,同时邀请了从事不同风格样式乃至不同媒材创作的艺术家参展,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参展艺术家阵容,包括何赛邦、计文于和朱卫兵、杨剑平、秦一峰、韩峰、冯斌、刘建华、蔡广斌、王劲松、武艺、宋永红、韩锋、丁蓓莉、王雁伶、周隽、倪有鱼等,18件作品除了10件水墨外,还包括油画、雕塑与装置等,围绕实验水墨演绎了一场跨界互动。策展人、艺术家韩峰认为,承载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水墨画在当代社会生态下,呈多元化发展,而富有实验性、观念性的水墨实践构成了“多元”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实验性水墨艺术注重的是创作观念、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展览有着名批评家贾方舟所说的展厅、研讨会与画册“三个现场”。研讨会作为展览的“第二现场”特邀了贾方舟、陈孝信、顾丞峰、王林、吴亮、李旭、江梅等批评家、策展人参与。批评家们的研讨虽然针对的是“物性”这个展览,但无形之中却对“实验水墨”的由来及其目前面临的窘境作了梳理。如贾方舟谈到了中国水墨在改革开放年代出现的新写意、新写实与实验水墨的分野;陈孝信则谈到了水墨语言的当代转换中笔性和墨性的不同,并指出其中的得失:实验水墨中墨性的表达比较成功,如参展艺术家蔡广斌、韩锋、丁蓓莉、周隽等人的作品;而笔性的转换则难度较大,参展艺术家中何赛邦的作品比较成功。由实验水墨引申到当前很时髦的“实验艺术”概念,王林指出这种流行值得警惕。他认为今天谈“物性”必须有美术史的上下文,还必须针对当下;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今天还能做什么,由此也引发了批评家们对当代艺术的现实针对性的热烈讨论。近来十分活跃的年轻艺评人崔灿灿就质疑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实验艺术缺乏人文关怀和现实针对性。顾丞峰则表示,何赛邦、刘建华等人的作品出人意料,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可见所谓“物性”就是从“物”出发挖掘人性,而这又是“技与道”这个影响中国千年美术史的老问题的当代版。李旭和李晓峰则都提到了“物性”与上海的特殊关系,正如这个展览鲜明地表现出上海的格调与气质。李晓峰还特别指出,这也许与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消费都市有关:一方面他们对“物”的理解更丰富,另一方面也有更强烈的异化和扭曲。

今年,艺术市场上一贯火热的当代艺术遭遇寒流,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曾经喧嚣一时的“中国符号”热快速退潮,与此同时,近年来的艺术展览却出现了呈现“中国性”的传统回归热。冯斌就表示,这是当前中国艺术展览出现的新动向,表明传统艺术的观念、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成为新的热点。从这个角度看,展览的主题“物性”虽然让圈外人费解,但却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正如担任此次展览“艺术批评”的批评家李晓峰所指出的,以西方的开放、探险精神与东方的洞察、体悟态度结合,或许再加上西人的思辨与国人的意会,必将让物性在全新语义中再度生成。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