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画的收藏要注意真伪
5月20日下午,北京翰海上拍的3件孙佩苍家族收藏的徐悲鸿油画因来源可靠,悉数成交——上世纪30年代的《孙慧君像》2300万元,上世纪20年代的《坐裸女》632.5万元,1933年的《参孙与大莉拉》1150万元。民间收藏的徐悲鸿油画数量极少,一次上拍数件实在难得。北京翰海历年在老油画拍卖方面成绩斐然,2006年春拍徐悲鸿1940年作《愚公移山》以3300万元拍出;同年秋拍吴冠中约1973年至1974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以3795万元成交,去年春拍此画再以5712万元拍出;2008年秋拍,吴作人1934年作《女人体》拍出420万元;次年春拍,靳之林1959年至1961年创作的经典名作《南泥湾》以1344万元成交……,该公司上拍的不少老油画曾拍出艺术家的最高价格纪录。
香港、北京的油画拍卖市场形成后,老油画一直是主要的拍卖项目。北京翰海自1999迎春拍介入中国油画的专场拍卖,长期重视老油画的推介,当年上拍的82件油画中就有胡善余、林达川、沙耆、吴冠中等早期油画名家的作品。次年的千禧拍卖会扩大了老油画的上拍数量,不乏李青萍、吴作人、徐悲鸿、秦宣夫、关良、戴秉心、周碧初、林风眠等人作品。到2004年秋第三场油画专拍,老油画的上拍量近70件,占专场半数以上,颜文梁 、关良、关紫兰、潘玉良、倪贻德、陈抱一、张充仁、常玉、李铁夫、余本、李东平、赵兽、曾鸣、梁锡鸿、吴大羽、刘海粟、庞薰琹 、冯法祀、裴建华、莫朴、华三川、李慕白、罗兴、董天野、陈福善、席德进、程及等一长串的第一代、第二代油画家名单,让人叹为观止。此后,老油画在北京翰海春秋两季拍卖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对北京市场老油画的拍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翰海积累了丰富的老油画拍卖经验,油画雕塑部经理柴宁先生的经验之谈对收藏者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老油画的界定,柴宁认为,“如果定义为1980年以前,或者‘文革’以前的油画,拍场上出现过不少,但若是定义为民国油画,数量就非常少。老油画的概念其实不应该局限于时间,市场上大概把这样几类油画称为老油画:首先是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老画家的油画;其次是创作年代早的油画,有些老画家晚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也被称为老油画。所谓老油画,是指从风格上看比较经典的具有老派风格的油画作品。创作时间和作者,是界定老油画的两个重要因素。”
柴宁指出,“台湾地区20世纪90年代掀起过老油画的收藏、展览、出版热潮,但是现在老油画的市场仍不成熟。不成熟的核心是真伪鉴定问题。专业人士和权威专家及有公信力的鉴定机构的缺位,使老油画的鉴定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假画泛滥。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现象是:并非不是大家不认可老油画的价值,而是有的画既便是真画,因存在真伪问题,也没有买家敢下手。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油画始终未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之后,虽有改观,但也集中于学习西方油画以及完善油画语言等方面。对早期油画的学术研究,仅有几位学者处在梳理中国油画史的阶段,不少史实尚未厘清,对老油画风格、流变以及艺术家个案的研究方面也显然不足,尚未深入到对具体的老油画作品的真伪研究层面,更谈不上精确到某件具体作品的鉴定,这是阻碍老油画市场的重要原因。柴宁观察到“现在收藏者对老油画的购买意愿正在不断加强,毕竟老油画数量有限,民国时期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油画没有交易市场,收藏者缺少购买途径。民国时期虽有艺术市场,但主流是国画,油画家大部分都不以油画为职业,要卖画也只能靠国画,多数以教书为生,他们创作油画的目的是教学、研究、参展、发表等等。”柴宁认为,“油画创作不像国画方便,画布、画框、颜料等材料太贵,程序多,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能买到画布就很不容易,而且油画创作需要的时间长,既便画好了也没有市场,因此不可能有很大的存量。据我了解,早期油画家一辈子创作的油画作品也不会超过200幅。北京翰海每季油画拍卖,老油画上拍量仅占全部拍品的20%左右。”
市场伪造的老油画的大致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完全造假的假画;一类是画为老画,但却是指鹿为马的、后添款的假画。柴宁分析,“早期油画没有市场,画家不重视签名,很多画没有签名,现在市场火了,很多拥有者拿出来卖,一看没有作者签名,就根据画面风格添上相应的名款。行家认为看是否是后添款,主要是看后添款的颜料是否与画的颜料融合在一起。就拍场看,买家在意作品的出版着录和来源——可靠的出版物肯定是重要的佐证,毕竟假画要做到和早期出版物完全一致有难度;其次看作品传承和来源,如作品直接来自于可靠的画家家属,或者其他可靠的来源。”市场在变化,收藏者的选择标准也在变。柴宁说,“若一幅老油画没有出版着录,也没有来源可查,既便画得再好、风格明显,就算是真品,也没有收藏者敢花大价钱买。前些年,眼力好的行家会买此类画,现在少了。行家买是为了再卖,等他准备再卖的时候就会发现,作品有无着录,价格差距甚大。行家买画最终是要卖要给藏家,现在行家已基本放弃了选择标准,跟着藏家的标准走。国画市场也是如此,如古代书画是否着录于《石渠宝笈》直接影响价格高低,由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这‘五老’鉴定的书画编成了目录,查证方便,但老油画没有这样的目录。以前行家买齐白石的画,可能会尽量找那种没有被发现的作品,而现在只能买出版过的,眼睛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并非所有的出版物都有参考价值。柴宁指出,“最好是早期出版物,越早越好;其次是艺术家在世时的出版物,由家属整理以及可靠的机构编辑的出版物也有一定可信度。20年前的艺术家出本画册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艺术家可能一生也就出版过一本。”20世纪90年代台湾画廊从内地购买的大量老油画,真假掺杂,现在回到内地拍卖。如何判断这些回归内地的老油画的真伪,柴宁认为,“要分析画廊的信誉、主营方向等等,有的画廊在某位老油画家的作品方面有权威性,但在其他方面就可能弱,要区别对待。当时整批流入台湾地区的老油画,以南方画家作品为主,有一定地域特色。内地虽然没有多少收藏老油画特别有规模的收藏家,但老油画的资源不少。毕竟还有很多老油画收藏在画家画属手里。”老油画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重视。早期学习油画的艺术家多有留学背景。油画在当时是新生事物,油画家的创作状态非常真实、鲜活,没有受到商业影响,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这与当时的国画大相径庭,如当时受市场欢迎的齐白石绘画具有浓郁的商业气息,重复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而油画不存在这种现象。
近几年,老油画的市场变化巨大,参与收藏、拍卖的内地收藏者数量急增,拍场上买家以内地、台湾人士为主,由此也影响到了内地油画拍卖的格局,上拍量正在大幅增长。但是,“着录清晰的名家作品的价格远没到位。”柴宁分析,“客观来说,现在的市场成交价就是合理的价格,不存在高低之说。我们横向或纵向比较,如横向与国画比较,油画价格确实不高,从20世纪艺术史的角度看,绘画主线是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具体表现在油画与国画上,两者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油画更重要,而当前油画价格远没有国画高;其次是油画远比国画的数量少,以油画闻名的油画家徐悲鸿,国画只是副产品,但数量比油画大,市场价格也高于油画。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油画的价格显然被低估了!”值得注意的是,老油画收藏群体小,市场需求量不大。需求量没有扩大,首先被收藏者关注的只会是一线名家作品,二三线油画家作品的行情滞后。若需求扩大,收藏者自然会关注二三线油画家作品。柴宁坦言,“北京翰海上拍的老油画,是一些非常专业的藏家和行家在买,有的行家本身就是经营油画的画廊主,他买老油画纯粹是喜好使然,有的买了十几年,也未曾卖过。相对而言,受数量限制,老油画的炒作现象基本没有,有的老油画家作品市场上只有几幅或者十几幅,没有供应量,市场盘子太小,没有炒作条件。”这也正是老油画行情上涨缓慢的原因。但冷静观察可以发现,一线名家作品行情上涨相当可观,尤以徐悲鸿、常玉、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人的作品为代表。
老油画的收藏风险明显小于当代艺术。柴宁认为,“收藏老油画的风险主要是真伪。大量老油画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作品能够被收藏、拍卖的油画家在美术史上都已经有定论、有地位,不像当代艺术市场上,现在很多风光的艺术家未来怎么样还很难说,是否能在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也还有待于时间检验。老油画有限的总量控制了价格被炒作的风险,它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暴涨的可能性不大,供小于求的供需关系也是难以人为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