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新海派”备受青睐
“新海派”书画最近大热。刚刚落幕的2011上海艺博会,陈佩秋、方增先、张桂铭等领衔的“新海派”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板块。光临各个“新海派”艺术家展位的观众人次、成交额均创历次上海艺博会之冠。
卢辅圣、肖海春、朱敏等多位“新海派”名家最近应邀分别赴京进行学术性个展,在京城大受称誉。而据记者了解,还有多位“新海派”名家已接到各方邀请,准备陆续赴京举办学术性个展。北京艺术评论家、《中国收藏》杂志主编陈念表示:“过去很少看见有如此多的‘新海派’画家扎堆应邀来京展览。看来,京城的美术界、收藏圈现在对‘新海派’格外青睐。”而在上海,今年以来形形色色的“新海派”作品展,各种层面的有关海派书画的学术研讨会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成立不久的中国国家画院不仅特聘方增先为下属的国画院院长,而且还聘请张桂铭、施大畏、陈家泠为研究员,足见其对“新海派”艺术家的重视。
而在艺术品市场,相对于京派、浙派、长安画派,长期价格低落、不温不火的“新海派”也异军突起,屡屡在全国各个主要的艺术品拍卖会、艺术品博览会以及日常交易中创下成交价新高。面对近期“新海派”的这一个又一个“喜讯”,“新海派”大家张桂铭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的‘新海派’大热不是偶然的。这既是对海派书画艺术本身的再认识,更是对上海城市文化地位的认同。无论是从海派书画的历史沿革出发,还是就当今‘新海派’的整体创作实力看,‘新海派’应该还有更大的作为,产生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影响力。”
海派画派曾最有影响力
上个世纪60年代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张桂铭,先后担任过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已经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了40多年,对海派艺术和上海的城市文化特性有着十分透彻的了解。他说,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美术史上逐渐崛起一个被称为海派或海上画派的画家集群。它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吸纳并且引领着江、浙、皖乃至更大地区的艺术力量,其画家阵容之浩大、绘画风格之纷繁以及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超过了此前所有的地方画派。张桂铭认为,以往人们对海派的认识,主要还局限于“文革”前的那些近现代海派名家及其作品。而对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新海派”艺术家,无论就学术层面而言还是从市场角度看,还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与理论总结,这与目前“新海派”已具备的整体实力明显不符。因此,从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角度重估“新海派”书画,自然也就成为学术界和收藏界近来屡屡提及的话题。
“新海派”更为多样和包容
张桂铭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海派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日渐国际化与中国画的中国化之间应该呈现出怎样一种关系?主流的海派创作机构是仅仅在上海这国际化的前沿发挥其吐纳世界艺术风云的优势,还是应该担当起将海派绘画推向世界的职责?作为都市文化的产物,海派绘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为国内外更多的人所接受?对这些新时期出现的新课题,新一代的海派画家可以说做了多方面的探索。新时期的海派绘画艺术家的艺术视野可以说更为开阔,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已担当了更多的责任。“新海派”的骨干艺术家大多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后成名、显示出旺盛创作精力的。由于身处上海这一中西文化交融的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又承继着深厚的海派文化底蕴,因此,细细分析“新海派”艺术家,可以发现他们在整体艺术创作上,比其他一些地区的创作群体呈现出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风貌,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和开创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笔墨当随时代。但是,从本质来说,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与差的区别。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新一代的海派画家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也许在艺术创造的高度上目前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差距。但是,有差距也就意味着动力,新一代海派艺术家理应有更为远大的艺术抱负,再创海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