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市场:乱象丛生缺乏监管
徐悲鸿1941年的蒋碧薇肖像作品《琴课》书画拍卖新闻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日前,首届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的10位学生联名发表公开信声称,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去年6月份的春拍中以7280万元天价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是他们当年的课堂习作,还发表了5幅与《人体蒋碧薇女士》场景、人物都相同,视角各异的油画。记者在发稿之前也未能联系到九歌拍卖公司的负责人,甚至连他们的网站也是无法打开状态,他们尚未对此事件做出回应。如果赝品一说是真,那么7280万元抢到的旷世名作一夜间变成了一幅“课堂作业”,有谁能想象到此画作的买家是何种心情?虽然公开信作者言语态度都相当谨慎,但本身混乱的拍卖市场,又一次引起了业界强烈的关注。
亲属鉴定:“一言堂”必将打破
且不说用7280万元可以买34辆玛莎拉蒂,或者2400平方米北京市区的商品房,也可以买一幅徐悲鸿油画。书画艺术品的鉴定一直是困扰藏家的问题,业内一次次曝出的专家不可信,还有近几年发生的几起画家本人和家属鉴定作品的事件,都让藏家手足无措,不知道书画鉴定到底该信谁?一些拍卖机构、委托人通过各种方式把拍卖标的打扮成真品,尤其是艺术家的亲人,他们给出的鉴定结果往往被视作权威结论,很容易诱使投资者“放心”地为之一搏。但这次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所写“背书”和“其与画作合影”的赝品事件,再一次提醒了广大收藏者——艺术家的儿子或女儿未必是鉴定艺术家作品的“终审者”,所谓亲属的“一言堂”鉴定必将打破。
专家认为,书画鉴定是一项专业技术,作者亲属提供的资料可以作为参考、借鉴,若只是以他们的结论为准,难免会有些草率。在国内立法不明确的艺术品市场,不是每个艺术家的家属或鉴定者的学术水准和道德水准,都能够赤裸裸地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更何况有部分人还是怀揣“月亮走我也走”的利益关系在与制假贩假者共舞狂欢,制造出市场的“繁荣”。当某一天某一日某幅作品被曝出是赝品,一句“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就“心知肚明”、见怪不怪地打发了那些付出了金钱代价的收藏者。因为,我国现行的拍卖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正是这样一条被所有拍卖公司搬到企业管理办法和拍品画册首页的免责条款,成为了制造和拍卖赝品者的免死金牌。所以,我们还是只见过被判刑的骗子,没见过被处罚的专家。
不负责任的鉴定结果“伤人”有多深只有花钱的人才有体会。
收藏:不怕买高,就怕买假
画家们在公开信中清楚地指出:这是他们1983年5月、研修班第二学期的一堂人体油画课习作之一。习作模特是一个江苏农村来北京工作的年轻女孩L……而着名画家陈丹青指出:徐悲鸿的蒋碧薇肖像早已发表过,作品中的人物清秀羸弱,是位民国江南的富家闺秀。而早前拍卖的画中裸女,“壮硕而生涩,一望而知,是位新中国的北方丫头……”记者对网络上这两天大家都在疯狂搜索的徐悲鸿先生画的蒋碧薇肖像和被大家质疑的《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图片做了对比,确实两人从相貌和身材上大不相同。再回过去看看九歌拍卖公司去年对此画作的宣传是这样的:“此作品《人体——蒋碧薇女士》由海外着名藏家提供,是徐悲鸿油画写生一个重要的代表。这幅油画蒋碧薇立像,是完全能反映徐悲鸿油画造型特征的重要作品,画面中模特蒋碧薇以变化中的S造型为绘画原型,3/4的侧面塑造加上天光画室的投影把人体结构充分地犹如雕塑般地展现眼前,表现出徐先生法国古典学院画派传承严谨的学院基础……此幅《人体——蒋碧薇女士》的成交再次证明了市场对珍罕作品的殷切需求。”
有记者联系到发表画家之一、现年75岁的山东油画学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杨松林。他直言说:“我们是1983年画这幅习作的,而徐悲鸿先生1953年就去世了,画里的人体也分明不是蒋碧薇的。”其实,这两年,作品过亿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他们的作品随着价格的不断飙升,赝品也是此伏彼起,让人防不胜防。于是有业内人感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最大的风险不是怕买了贵的,而是怕买了假的。假的瓷器可以拿回家使用,假的青铜器可以回炉冶炼,假的古代佛像不妨碍今天的礼拜,假的书画可是卖破烂也换不回来几分钱。
揭开天价赝品面纱谁最不开心
鱼龙混杂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更像是在击鼓传花,谁接着最后一棒有可能就会成为最倒霉的那一位。可总会有投资者不顾专家们的提醒,为了“巨利”盲目地追捧着名家名作,这样难免会被伪作、赝品,甚至是指鹿为马式的假画青睐。几乎每件赝品被揭下“真面纱”之后,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情况基本相同,正如另一名参与联名者,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承齐坦承的那样:“这个事说的分寸掌握不一样,就会引起好多矛盾。”所谓的矛盾不难理解,就是此幅《人体——蒋碧薇女士》掀起的这场艺术保卫战,就会引起很多人的不高兴。首先,这几天“闭门谢客”的九歌拍卖公司肯定不高兴,尽管行内大家都对此并不陌生,但必竟是自己成为了热点舆论的对象;其次徐悲鸿的长子徐伯阳也不会高兴,不论此事最终结果是真是假或是另有隐情,但作为名人之后,至少现在被众人所不齿。毋庸置疑其中最不高兴的,显然是用天价摘得此作品的买家,如果此事早点报出,他就不会去花7000多万元购买,换言之,即然已经买回家了,等他出手后再曝为赝品也不关他事,但是现在看来至少是砸在他的手中,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年度最委屈的冤大头。如果我们的机构和藏家等市场的各组成分子,还是眼中只有利益,对艺术本身、对艺术家没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爱护,从现在的市场秩序看或许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像这样举着艺术的旗帜,打着收藏的口号,借着名人糟蹋艺术、搅乱艺术市场,这是市场的无奈,更是历史的无奈。
市场:乱象丛生缺乏监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拍卖市场的混乱,是人们对待艺术品的“经济态度”所致。当下市场对珍品名作的殷切需求不是纯粹的欣赏,更多的是为了巨大的利润。
一直站在风头浪尖之上,被人说成“乌烟瘴气”的艺术品拍卖行业几时才能规范市场,我国的法律法规几时才能建立对拍卖公司、鉴定专家的责任追究制度?谁给拍品保真等一系列乱象丛生的问题,都是急需通过加强修改现有法律来维护解决的。
资深艺术品投资评论家林明杰说:“中国艺术品投资已不仅是个人行为,投入的不仅是个人税后的钱,许多机构和基金等也参与进来,甚至有成为主力的趋势。如果赝品混入,损失涉及面会很大,可能会使得企业破产、员工失业、银行坏账;如果是作为金融产品发售的,那么投资的‘股民’们将血本无归,国家税收的损失更不言而喻。我国艺术品市场这种乱象的改变,要从观念改变开始。从个人投资者、经营机构,到政府主管、监督部门和法规制定者都要对艺术品市场所涉及的厉害关系重新认识,要重新修订适应新情况和有利于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并兼顾各方合法利益的法律法规。”鉴画无权威、法律难下手、假画满天飞。如何终结书画收藏市场上这种混乱局面?建立一个科学权威的书画鉴定机构,一直是书画市场的呼唤和期待。
编后语:面对当前股市的低迷、金市频繁冲高、通胀明显的市场,既能保值又有升值空间的书画艺术品市场,成了大量游资进驻的目的地。尽管在火热的书画市场看来,投资书画艺术品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是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中不仅需要大智大勇,生得一双慧眼,还要树立正确的收藏观,量力而为。盲目地投资只能承担更大的风险,只要是市场就有陷阱,不要对已过分热炒的收藏品盲目追高,以免成为“专业炒家”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