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北京:艺术犹在,经典何存?
9月15日晚,“艺术北京2011-经典艺术博览会” VIP预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举行。之所以说其隆重,一方面在于与前两届相比其无论在规模还是规格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还在于频繁闪耀的明星面孔和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
年年岁岁画相似,岁岁年年展不同,不同的艺术,同一样的经典。作为学术与商业结合的典范,“经典北京”在两届的举行中获得了相当的好评,既顺应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为参展画廊和合作商提供了宣传的平台和良好的市场资源,同时也在汇聚人气、打造首都文化名片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经典北京2011”的大幕拉开,观众如潮般涌入的时候,他们渴望看到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是迎面而来的豪车,还是衣着光鲜的男女,亦或是屏息惊叹的经典画作?参加过前两届的观众,或许会有更多的期待,看眼下艺术的发展趋势,看平日难得一见的名家原作。首次参加观众,只待心潮澎湃地通过这次展会去了解北京、认识经典。
但想必大多数观众还是会略带失望而归的,无论是参加过前两届“经典北京”的还是未曾参与的。漫观展览,除了更加通透、赤裸的商业气息,就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拍卖公司、画廊等会场专业户,依旧是那么一些屈指可数的名家名作,依旧是雷同而缺乏新意的展示、展出形式。即便我们把期待放到最低,也很难再有耳目一新的发现,即便我们把脚步放到最慢,诺大的展厅还是会让我们匆匆走过。
究竟是观众的期望值过高,还是我们囿于藩篱未能与国际接轨,还是我们的艺术创作真的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恐怕是值得参与艺术的各方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个全球数字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观众渴望看到并消费自己的艺术,正是这种渴望最大程度的推动了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艺术需要进步,我们更需要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同时,更需要反思我们的艺术土壤。真正的艺术需要全面的广泛参与而不是个别人的精英主义,真正的经典来自百姓认同而非不断刷新的拍卖纪录。
经典北京,艺术犹在,经典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