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文学问题是出在虚构上吗?

子千/文
2011年03月03日 14:32:36  来源:《文学报》

2010年初,被誉为国字第一号文学期刊的《人民文学》,推出了新栏目———“非虚构”。主编、评论家李敬泽说,之所以设置这个栏目,一是看中它的包容性,可以把许多有别于虚构的作品放进去;二是觉得“非虚构”这个词,“包含着一种争夺的姿态,争夺什么呢?争夺真实。”并说,“希望通过非虚构推动大家重新思考和建立自我与生活、与现实、与时代的恰当关系。”

这一想法的良苦用心,似无可置疑。也在一定意义上击中了当下文学低迷、疲软、不景气的要害。但我总觉得,这种张扬“非虚构”的做法,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误以为文学的问题就是“虚构”惹的祸。常识告诉我们,文学的本质是虚构。换言之,除却虚构,文学也就难以成其为文学了。因而,如欲振兴文学,就应该在如何改善、提高虚构这一文学的特质上下工夫,而未必采用隔山打老牛曲线救国的迂回战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个时期以来,各类书报、期刊杂志,发表、出版的,虽然没有冠以非虚构头衔,但实属非虚构品格,如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等纪实性作品,不是很少很少,而是很多很多。但谁也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咄咄逼人的争夺之势,更未见其对作家们“重新思考和建立自我与生活、与现实、与时代的恰当关系”,发生过什么明显的推动。这是因为,一方面,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虽不无共通之处,但要“互动”也难。一方面,就目前文学状况来看,非虚构作品虽有其优越之处,但其自身也并非多么景气,或者说,问题同样也属不少,恰恰就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同样也常受到质疑。就其总体水平而言,似乎还难以发挥振臂一呼,“领军”前行的功能。总之,想借助非虚构,振兴文学,摆正作家与生活、与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似并不现实。

很显然,文学不景气的问题不在“虚构”,而在于赖以虚构的“根基”。虚构是方法,是手段,不是本质。试想,当作品虚构的根基不是来自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漩涡,而是来自宾馆酒肆、电脑网络,来自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甚至来自“下半身”……其虚构出来的作品,除了平庸、低俗、扯谎、编造还能有什么?

诚然,做事,采取迂回战术,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策略。但就目前文学的症状来说,还是对症———作家严重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追逐经济效益,放弃精神追求,重量不重质,粗制滥造等“病灶”,下点儿猛药为好。再说啦,这种借西方“新瓶子”装东方“旧酒”(据说“非虚构”在西方“是一直占据重要空间的文学门类”)的做法,也难免有炒作之嫌。

改革开放,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与社会上浮躁风盛行一样,树立文学新旗帜,呼喊文学新口号的现象,也曾盛行一时。但一些缺乏深刻内涵,缺乏实际操作意义,明显带有炒作意图的旗帜、口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快便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但愿“非虚构”不致如此。但须知,不是什么样的作品,一加上“非虚构”,立马就会变成真实的化身,绝妙的精品。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