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表演已薪火不继,皮影雕刻前景又在何方?
收藏皮影 讲究品相套件
提到皮影,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戏曲文化,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与此相生的各种民间艺术品如雕刻、泥塑、年画、扎纸、剪纸、木偶乃至皮影等形式,大部分都是依据戏曲中人物和场景的题材而成,通过这一转换使戏曲更直接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环境,从而促生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其中皮影更是一种民间工艺和戏曲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二者的存在相辅相成。
在影戏兴盛的年代和地区,影戏班子遍布城乡,皮影戏曲的兴旺带动了皮影雕刻艺术的发展,对此需求很大,从而造就了一大批祖辈相传的雕刻艺人,以精湛的皮影雕刻技艺营造了一个充满想像力的世界,而皮影雕刻也逐渐从附属演出的工具脱颖而出成为一类独立的民间工艺。
我国的皮影雕刻艺术分布很广,在繁衍发展中主要形成了东北、西北和中南三大地域性流派,以西北流派中的陕西皮影当属皮影艺术的源头,“华剧”这个中国皮影的国际名称就是取之为陕西华县皮影戏曲之意。收藏皮影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皮影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收藏。此次关山月美术馆收藏的整箱皮影就是陕西皮影的代表。
收藏皮影和收藏连环画一样,要注重和讲究品相和套件。一般来讲,单件皮影就没有成套的皮影收藏价值高、升值空间大。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除去人物外,还有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等,囊括古今,包罗万象,可谓“一箱驴皮着五彩,万代人事藏九夹”。
作为一个完整的皮影戏箱,当今能够独立制作完成的皮影制作人几近绝迹,关山月美术馆收藏的这套皮影造型,依据古法,虽为新制,然在老艺人日益凋零、尤其是传统的艺术心态日益远去的今天,弥足珍贵。
同为陕西皮影 也有不同类别
从造型艺术上来说,陕西皮影主要分为东路皮影、西路皮影、灰皮影以及其他较小的类别。
东路皮影分布在陕西的同州华县华阴一带,影人身高约为7寸左右,以雕刻风格精巧细腻,着色浓烈,其头茬造型有着严格的规范,大型布景如凌霄宝殿、相府帅帐等更是气势恢弘,造型繁杂奇特且做工精细,很有代表性。西路皮影分布在西安以西的兴平、宝鸡一带,影人身高比东路皮影高出一寸多,身材修长挺拔,雕刻手法较为粗犷,主要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下功夫。这次展出的皮影属于传统的陕西东路皮影系列。
至于灰皮影则存世较少,其影人身材高大挺拔,在西路皮影的基础上融入东部皮影细腻的雕刻,是陕西皮影从民间的质朴走向艺术上的高雅的一种创新。清代时分布于富平、三原、礼泉一带,灰皮影注重制皮工艺,着色淡雅,工艺精湛且成本昂贵,据皮影民族专家李占文说:灰皮影能卷成很小的圆筒,展开后依旧平展不变形,皮质晶莹剔透,且上色后色彩饱满,堪称精品,过去只有富有的人家才用得起,但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失传了。
整体来说,陕西皮影的雕刻之华丽精湛在全国是突出的,以严格的规范制作出来的皮影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是值得研究和欣赏的,就像着名学者田青所说的“人类几乎所有的美术理念,都可以在这些皮影戏造型上面看到现实”。
皮影的制作工艺繁杂,根据地域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但简单来说,都离不开制皮、画稿、雕刻和上色等工艺,艺人们归纳的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刻成以后再上色,最后整装把身安,整个制作就算完。”
不是所有皮影 都有收藏价值
中国皮影始于西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很多精美的皮影。不过,目前民间和市场上的皮影制品绝大部分是明清以后的。一般来讲,时间越久远的皮影,其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就越大。德庆皮影社的何应林老先生告诉记者,解放前的皮影戏班多是由大户人家供养,那时候,有钱的大户人家一般养两个皮影戏班,一个供自家欣赏,一个就走村串户地表演,以达到教化乡里的目地。而解放以后,这些人家的皮影大多散落不全,只有少量留存下来。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有人认识到皮影的艺术价值,开始在民间收购,刚开始三五元就可以买到一张皮影,但随着收藏热的兴起,皮影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何老说,尤其是从5年前开始,皮影价格猛涨,现在一个好的老皮影,往往要一两千元。
在2006年,我国把皮影艺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艺术再一次耀眼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随着各地的皮影艺术馆的建立、皮影艺术节的举办、皮影艺术展以及皮影收藏的升温,人们对这项艺术有了更多了解并逐渐喜爱上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各地都出现了不少皮影作坊,皮影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仿品。这些仿品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收藏价值不高,作为收藏者,当谨慎收藏。
为什么工艺皮影收藏价值不高呢?何老先生告诉记者,作为戏剧的皮影道具有很多符合戏剧程式的讲究,收藏的老皮影都是严格符合这些规范的。比如什么样的“头楂”配什么样的“桩子”就有严格的规范,如果“文头”配了个“武身子”,就要闹笑话,而工艺皮影只讲究好看,很多都闹了这样的笑话。再加上,工艺皮影大多是机器刻制,为了追求快捷,往往在细节上偷工减料,比如,每一个皮影人物的脚都很重要,如果是一双朝靴,那肯定是个男性人物,如果是一双小脚,则说明是女性,但很多工艺皮影为了简化线条,直接把人物的脚省掉了,显得不伦不类。
演出凋敝 雕刻兴旺
皮影戏流派繁多,源远流长。相对于其他戏剧,皮影艺人最重要的行头就是一口戏箱了,所以戏班里关于戏箱,就有不少戏班行规、繁文缛节要遵守。比如戏班的行头箱子不准人家坐;皮影道具收箱时,奸臣要收箱底,忠臣要在上面,把皮影拿出来的过程称“请”,请人物自然也是忠先奸后的,这些看上去繁琐无聊的规矩,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中的体现,可惜在一个完整的戏班都很难凑齐的今天,这些规矩自然也很少有人提起了。
怎样传承和发展这些充满魅力的传统工艺,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几年以前,当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热演的时候,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却说昆曲走到了尽头,因为昆曲之所以被定位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唱腔,更重要的是它有完整的一套程式。失去了程式,只有剧本和唱腔的昆曲让老戏迷不以为然。相比昆曲,今天的皮影戏可能面临着更严重的问题。如今,在电影电视等影像的冲击下,皮影戏曲已经濒临消失,那些正在演唱的老艺人多年岁已高,且后续无人,除了在几个民间社团里利用闲暇时间在乡间的红白喜事上进行演出外,几乎没有资金也没有场地让他们进行演出,而皮影雕刻由于市场前景好,目前倒是蓬勃发展的一项产业,但失去了可以依托的皮影戏演出,皮影雕刻的前景又在哪里呢?说到底,收藏的真义在于保存古老的文化,而不仅仅在于保存一个旧物件。这正是让以何应林为代表的皮影专家们感叹不已的。
“推皮走刀”刻皮影
了解皮影艺术,是从2010年初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举办的一场皮影戏讲座和演出开始的。主讲人充满激情、略带乡音的发言将陕西皮影戏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讲述得淋漓尽致,紧接下来是来自陕西碗碗腔德庆皮影社的一众老先生的皮影戏表演,全场的观众跟随着唱腔的抑扬顿挫而掌声四起,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将讲座推向一个又一个声情并茂的高潮。
正是这次讲座,使关山月美术馆产生了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从而决定在收藏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收藏一批陕西皮影。于是在2011年年初,关山月美术馆的研究人员来到陕西,对陕西的皮影的雕刻艺术进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走访。
“雪花”纹具代表性
陕西的皮影雕刻工艺以制皮为基础,制皮对皮影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好的皮子制作出来皮色白净光滑,呈现出玉的质感,雕刻后不变形不褪色,目前多选用35岁的黄牛皮,浸泡数日后用刀把皮的两面刮干净,薄至透明时在木框上绷紧,阴干后拆下用湿布软化,再用硬木推板打磨光滑后压平阴干,然后用钢针描绘出图样后进行雕镂。
陕西雕刻艺人善用一种独特的“推皮走刀”的雕镂技法,即刀不动而用手推着皮子转动,这样刻出来的皮影轮廓圆润流畅,人物造型既有力度又充满动感。在造型上经常将轮廓内部大面积镂空,适当留出实地,以这种虚实相间的方式来体现皮影的精细感,比较有代表性的雕镂花纹有“雪花”纹,即人物的整件衣服都挑刻满六棱尖齿状的雪花纹路,看上去雕镂精细、通透玲珑。
三根细竹竿“订风”
然后是敷彩。陕西皮影的着色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这些对比强烈的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用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以前艺人采用矿物和植物颜料上色,现今由于大批量的生产,常采用化学颜料融入皮胶内加温后着色,虽然快捷但容易脱色。
着色完毕且阴干后就可以进行发汗烫平了,传统的工艺是将皮影包在布内,夹在烧热的土坯中将水分蒸发出来,同时使颜色渗入皮内,可保持皮影不变形且不褪色。如果是影人的话,接下来还要缀订,即将影人的四肢和身体的十余个关节点用线连缀起来,在脖颈处留出插口,插上人头。最后在影人的胸部和双手安装表演时支撑用的三根细竹竿,这种俗称“订风”的方式完成后,影人身体被提起后前方衣裤连成一条垂直线,灵动中又有规矩,一件完整的皮影雕刻就完成了。
四大美人样式最好卖
去年底,关馆的工作人员在德庆皮影社的社长何应林老先生的带领下,驱车来到巍峨的华山脚下,走访了雕刻艺人陈艺文夫妇,参观了他们的工作室。
陈艺文祖上是家有皮影戏班子的大户人家,到了他这一代,戏班子早没了,仅剩下皮影雕刻的技术了,目前,陈艺文家把这个皮影雕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最近刚起了新楼,成为这门传统艺术的受益者。
皮影艺人讲究传承,所有的造型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底谱”,后世的推陈出新也离不开这些传统,雕刻技艺也口口相传并形成了口诀,例如旦角程式化的审美标准为“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刻画男子的则以“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笑,嘴上翘,若要愁,锁眉头”,以及人物那凸起的丰满圆润的额头都标志着东方传统的审美标准。但是从陈艺文按订单制作的皮影造型来看有一个显着的变化,就是传统造型中身穿裙裤的清代女影人的小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见小脚的唐朝裙装,以此引申出来的四大美人的样式最好卖,而且还发展出来钟馗、财神之类的貌似传统为现代人需求的造型,对此何老先生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皮影原本就是清代达到辉煌的,传统的皮影人造型都是依照清代而来的,现在不但把这些人物的小脚去掉了,而且迎合陕西发展旅游业都做成了唐代美人,着唐代的服饰,女子酥胸半露,完全失去了传统皮影的精神和传承。
整套戏箱凭记忆复制
为皮影艺术能被更多的观众所认识和了解,并对这种艺术进行一个梳理和推广,关山月美术馆做了一个皮影展“镂尘吹影——关山月美术馆馆藏陕西皮影艺术展”在兔年的元宵节展出,这次展出的皮影属于传统的陕西东路皮影系列,虽然已经不再是整套完整的传统工艺制成的,但在何应林老先生的努力下,将整套戏箱应该有的人物、场景的造型凭借他多年的经验和记忆完整地复制出来,已经实属不易。
整套戏箱子里的皮影大类别中有神头、王头、相头、二卜文、官头、生头、旦头、将巾、雨帽、包巾、软硬主思、发头、精头、八面盔、正翎子、番翎子、杂头、道具、抢子、身子、官衣、龙袍、氅、裤腿、披风、袍子打褂、靠子、杂件等,归纳算起来头茬256个、道具9件、抢子5件、身子64件、校尉差人6个、步靠17个、马靠10个、圪蹴子4件、马半庄靠3件、亮面子1件、房子5件、神帘子孝帘子各一件,完全可以演出上百出传统皮影大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