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拒绝文化克隆
当下,文化创意产业是个很时髦的词语。不论在北京还是在其他地方,大大小小的搞了很多场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交易额屡攀新高。最让人惊喜的是,各地还纷纷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一时间,圈地运动蓬勃兴起,五花八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比皆是。前不久,我到某县采访,看到当地政府为搭文化创意产业这趟快车,把一块二百亩的土地用围墙圈住,里边盖了几栋别墅和几架钢筋结构的大棚,便在大门口挂出了“××县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的牌子。我问当地的某文化官员:“你们建这个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吗?”答曰:“先把牌子挂上,现在正找一些画家入住,三年免费。”我又问:“这么大的场地,有统一规划吗?”官员说:“规划当然是有的,但要多方筹措资金,至于什么时候到位,那就要看政府的力度啦!反正我是无能为力!”本来我想再问,但一看文化官员的尴尬相儿,就知道这事八成没谱儿。
我可以肯定地说,全国像××县这种盲目搞文化创意产业的单位绝不是一处。而且类似这种跑马占地的事在之前也屡见不鲜。譬如十几年前搞的高科技开发区、工业园区;再譬如最近几年搞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区,虽然总的发展方向不错,但由于各地的重视程度、地理环境、资金状况不同,所呈现的结果就大不一样。有的地方搞得如火如荼,有的地方则一片狼藉、萧条冷落。我总以为,拉铁丝网圈墙跑马占地容易,而要真正在建立起充满创意、富有朝气的高科技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绝非易事,它需要长远的规划、科学的论证和现实的可操作性,任何追风赶时髦都不可取,最终损失的是国家,具体说是老百姓。因为,政府投资的钱是老百姓的纳税钱。即使是个人投资的钱,那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它肯定承载着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奋斗与艰辛。
以北京为例。自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火爆以来,先后又出现了798艺术园区和宋庄画家村,这三家艺术市场的出现,结束了北京琉璃厂昔日一枝独秀的风光,给北京的艺术市场带来巨大的活力。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这几家艺术市场日益成熟的时节,也有很多步其后尘者举步维艰,以至于纷纷破产。一句话,市场无情,有些事可以乘势而上,而有些事则正相反。仅北京东郊,我所亲眼目睹的就有五六家艺术市场先后破产关门。再说北京的曲艺市场。现如今,都说曲艺不景气,具体说相声不景气。可自从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在京城闪亮登场后,相声竟然一度成了北京市民的追捧娱乐方式。目前,北京东西南北城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将近二十家,似乎北京人真的离不开相声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业内人士都知道,在这二十家相声社中真正火的,能演出不赔钱的,也就四五家。尽管如此,其他的相声社也都苦苦支撑着,还是一句话:玩!不图挣钱,就图个乐儿!
玩也好秀也罢,总之,这都需要成本投入的。有投入就应该有产出,否则就行不成产业。产业的直接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同其他工业产业一样,需要不断地更新,提高产品的质量。文化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在于,它更多的强调文化的高附加值,即不可复制性。如果我们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相声俱乐部缺乏个性创意,像工业产品那样可以大量复制,克隆,批量生产,那肯定是死路一条。其实,即使是相同的工业产品,当市场出现饱和后,如果不转产、不更新品种,迟早也会被退出市场的。我们过去总说市场竞争残酷,我认为最可怕的不是对手的强大,而是自己迷失了自己的前进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有文化的创意加上工业化的管理模式组合而成,二者缺一不可。文化产业离开了创意,就失去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