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宣纸之乡话写意
“两年前,有一位德国理论家做了两个月的考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当代无艺术。’”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说,“我和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了三种现象:一、画传统、临摹古画卖钱。二、承袭高等美术教育,学苏联,通过苏联学西方的现实主义,临生活,临照片。三、简单地移植和模仿西方现当代主义。美术学院在学苏联,各地画院在学传统,宋庄、798在学西方现当代。这三种现象构成中国美术当下的主流,因此说‘中国当代无艺术’,还是有道理的。这个现象尤其表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画院近些年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杨晓阳相信,中国艺术完全可以与西方分庭抗礼,写意精神可以成为“一种世界时尚”。
宣纸与中国画
这些话是杨晓阳10月27日在安徽泾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红星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工作室作品展开幕式上说的。当天下午该美术馆内还举行了杨晓阳工作室师生教学研讨活动。此后几天,工作室成员还参观了宣纸厂,举行了书画笔会,并赴泾县黄田村、桃花潭、查济等地进行了参观写生。
泾县以宣纸闻名,相比以龙须草等为原料的书画纸,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制成的宣纸具有独特的水墨效果,且保存时间更长。中国国家画院前院长李可染曾两赴这里的宣纸厂,向工人三鞠躬,感谢他们对书画艺术的贡献。此次作品展开幕式上,杨晓阳也向他们鞠躬致意。
谈到宣纸与书画的关系,杨晓阳认为宣纸是无法代替的,是中国画,甚至中国文化必备的材料。“因为已经用上了宣纸,我们在绘画中反倒很少考虑纸的问题——为什么选择了宣纸,为什么要在宣纸上作画?”杨晓阳认为,宣纸适合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态度。诉至笔端,宣纸是最好的试金石,它不会辜负画家,感悟到多少便能表现出多少,很适合“写意”。
他对自己捐给宣纸集团的《面壁图》不太满意。因为绘画时空气湿度大,画完之后,“纸还在创作”。转天再看时,有些笔墨痕迹已经模糊,远观缺少一种力度。“这就是还没有吃透宣纸。用宣纸,每一次创作都是独特的,它的魅力无穷无尽。”
写意不仅是技法
杨晓阳工作室的学生有福建省画院执行院长、福建省美协副主席郭东健,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画院院长王学辉,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刘云,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丁密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执行馆长陈风新等,多供职于各地画院和专业院校。他们在展览中展出了约70件作品,既是习作,也是创作。
在教学研讨活动中,杨晓阳逐一点评了学生的作品,指出他们的不足,如过于追求真实,缺少精神意味;画得过多,反而繁冗累赘;用墨与用色相互妨碍等等。
“虽然这些作品都不错,但想要更进一步,还要有从零开始的精神。”杨晓阳特别强调写意,认为写意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观念。“即使达利、毕加索的作品也可以是写意的。”他认为绘画是从写实、归纳,逐步过渡到变形、忘形的过程,从而完成对精神世界的表达。“现代的大师,都是理性的大师,不再仅仅凭感觉创作。”画家要有自己,看看去掉古人、去掉他人以后,还剩下多少。中国画独特的品质,甚至可以“引领世界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