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产业的标准化之路
核心提示:“宣城纸贵,一纸难求”、“技术断层,人才流失”……毋庸讳言,近年来,宣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市场混乱、技艺传承等问题的挑战。面对难题,宣纸人没有回避,而是选择另辟蹊径——探索标准化生产,最终铺就了发展与传承的新坦途。
这是媒体曾报道的两则关于宣纸的新闻:
宣纸质量的高低外行人很难分辨,目前市面上以次充好的现象普遍。更恶劣的是,一些商人拿书画纸冒充宣纸,不仅搅乱了整个宣纸的市场,更严重破坏了宣纸的美誉度和产业链……(《人民日报》)
在成绩的背后,(宣纸产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而其中因“文化断层”带来的问题值得关注。宣城市书画院院长范瓦夏说:“宣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技艺传承,由于在很大程度上都属活体传承,技术和艺人的断层令人忧虑”……(博宝艺术网)
从上面两则新闻不难看出,和很多行业一样,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纸,在前行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瓶颈。
“宣纸也许也要紧跟茅台的步伐了”,随着宣纸市场的火热,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原来的推销到现在的供不应求,这样的转变并没有给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分管销售的陈小平带来多少喜悦,相反他的压力更大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找他买宣纸,而他却无“纸”可卖。原因何在?陈小平分析,一方面国内书画市场的繁荣,造成了宣纸需求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宣纸有特殊的保存、收藏价值。
当然,“一纸难求”的境况也让很多人瞅准了“商机”。一时间,受利益趋势,许多宣纸小作坊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但生产一张真正的宣纸需要108道工序,并且选料和生产工艺也都极其复杂、考究,一些小作坊根本做不到这点。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销售市场大都集中泾县一带,经销商之间经常打“价格战”,销售价格甚至低于出厂价。还有一些经销商挂着“红星”等正宗宣纸的牌子,实际上却是在推销自己小厂里的书画纸……毫无疑问,这些对于宣纸的市场秩序和品牌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
发展受阻,技艺传承也“碰了钉子”。国家级宣纸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邢春荣说,自古以来,宣纸并无文字性标准,所有的标准均由各工序的师傅掌握,并以心口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承。“特别是历史上形成的家族造纸的传统,对技术细节保密更加严格,外人很难一探究竟。”邢春荣说,很多着名的宣纸制作技艺也因此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接踵而至的问题无疑拖慢了宣纸产业的发展势头,一时间,“如何打破桎梏”成了摆在宣纸人眼前的首要问题。
“宣纸一定要建立标准!”说这话的是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文军,他告诉记者,针对出现的问题,宣纸人经过长期摸索逐步认清:要想振兴宣纸产业,必须继续用好“标准化”这把尺子。
“但宣纸真正探索‘标准化’始于半个世纪之前。”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罗鸣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泾县宣纸厂(现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就根据古宣纸特点,在征集着名书画家、经销单位、有关造纸研究机构及宣纸研究人员的意见后,制订了各个工序的操作规程在企业内部执行——这可以看做宣纸“标准化”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世纪80年代,宣纸生产厂家开始增加,为保证宣纸的产品质量,当时的国家轻工部参照原泾县宣纸厂的企业标准,制订了宣纸专业标准,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1999年,国家将专业标准改为行业标准,确定宣纸标准为QB/T3515-1999。两年后,泾县又对宣纸行业标准进行了修订,增添了区域和原料要求、工艺过程等新内容,经过论证后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标准号为GB18739-2002,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2006年.中国标准化协会、安徽省质监局、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对宣纸国家标准GB18739-2002重新作了修订,标准名称为《地理标志产品宣纸》(标准号为GB/T18739-2008),并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后沿用至今。
自此,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宣纸的国家标准终于“尘埃落定”。罗鸣告诉记者,《地理标志产品宣纸》给“宣纸”下了一个相对精准的定义: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通过文本的形式,将宣纸从原料选取到制作流程详细地记录了下来,无论对稳定宣纸的产品质量还是保存宣纸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胡文军说。
“‘标准化’工作为宣纸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也让千年宣纸的有效传承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问及宣纸坚持标准化生产的成效,罗鸣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在他看来,现在宣纸的生产一方面保留了传统造纸的元素,另一方面又严格遵循了标准化的要求。他说,实现标准化生产后,现在已经很少有师傅可以熟知并操作宣纸制作的每道环节,他们更多强调的是术业有专攻,以前“一人包打天下”的宣纸手工制作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宣纸标准化其实就是为宣纸准入市场设了‘最低门槛’,达不到要求的就不能称之为‘宣纸’。”采访中,为了让记者更好地理解宣纸标准化生产的含义,罗鸣举了个例子。
“捞、晒、剪”是宣纸制作的三大核心工艺。根据《地理标志产品宣纸》要求,每张宣纸的重量误差是有严格的要求,掌帘和抬帘师傅动作的协调一致和竹帘入池的角度、时间都有讲究;而晒纸车间的温度和湿度现在也有一定的标准,在晒纸师傅上下飞舞的刷子背后是严谨的时间和程序控制;最后100张宣纸半成品要经过剪纸师傅精心剪裁才能成为1刀成品宣纸,但剪裁的力道和角度都要恰到好处。
“宣纸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要经过大大小小108道环节,这里每一个步骤都通过文本严格规定了下来。”胡文军告诉记者,标准化文本就像一把尺子,不仅能对成品宣纸的质量进行衡量,而且与“活体传承”相比,“白纸黑字”的表述方式也保证了宣纸的传统技艺不会流失、走形。
宣纸进行标准化生产后,好消息纷至沓来:2012年6月5日,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制定的《宣纸邮票纸》、《宣纸用燎草》、《古法技艺宣纸》三项行业标准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答辩。“这三项行业标准对拓展宣纸产品应用,丰富宣纸文化产品,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胡文军说。
此外,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还主动牵头,在行业内率先推动建立、完善涵盖宣纸生产原料、工艺、产品、检测到环保等环节一系列完备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体系。
尽管宣纸标准化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能否继续坚持成了摆在宣纸人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对此,胡文军说的斩钉截铁:“宣纸产业在发展中只有坚持标准化生产,才能使产品质量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宣纸标准化生产之所以开展的如此风生水起,离不开省、市质监局的重视和指导。
2010年10月8日,安徽省质监局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宣纸、书画纸标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宣纸专标委”),负责全省宣纸、书画纸领域标准化技术工作。2011年9月7日,省宣纸专标委正式挂牌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宣纸集团公司。
“省宣纸专标委的成立,标志着宣纸的标准化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罗鸣告诉记者,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宣纸专标委秘书处的承担单位,在省质监局的帮助下,积极着手建立宣纸、书画纸标准化专家队伍,建立和完善宣纸、书画纸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泾县宣纸、书画纸行业在制定宣纸、书画纸标准方面拥有优先话语权。
不过,掌握优先话语权固然重要,保护传统工艺更不容忽视。为了发挥标准化在保护宣纸产品品牌和传统工艺,特别是保护无形资产价值方面的作用,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首的宣纸企业,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标准化活动,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宣纸、书画纸生产,提高了生产管理技术和宣纸产品质量,也促进了宣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省宣纸专标委成立以来,还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开展标准化活动,培养了一批从事标准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极大提高了专标委标准编制工作水平和企业标准化生产的步伐,对行业内企业按标准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多年来,市质监局也通过培训标准化工作人员、建立完善宣纸标准体系、筹建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各种标准化活动,有效促进了宣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不过,确定标准并不意味着固化,如今,在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首的宣纸企业正在“标准化”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力求进一步完善、丰富标准,使得标准化这把“尺子”能够与时俱进、常用常新。
名词解释——
(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过了年限后,国家标准就要被修订或重新制定。
(2)行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称为行业标准。例如:机械、电子、建筑、化工、冶金、轻工、纺织、交通、能源、农业、林业、水利等等,都制定有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