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简史
纸、墨、笔、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称之为文房四宝。它使我国的许多珍贵史料能流传至今,有的成了稀世珍品。尤其是一些书画作品,在国际上更享有盛名。其中宣纸的功劳尤为显着。
宣纸是写字绘画的一种专用纸,因产于宣州府(今安徽泾县),故称宣纸。宣纸起源于唐代,在唐代还被列为“贡纸”。
在宣纸产地流传着一段有趣的传闻。相传唐代宣州有个造纸的工匠叫孔丹,他的老师去世后,留传给他一幅画像。他精心地收藏着画像,但没过多久,这幅画像就变了颜色,而且还长了许多霉斑。孔丹对此十分难过,发誓要创造出一种不变色、不长霉的、不老化的纸。虽然多次试验,终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来到安徽宣州,路过一条小山沟,看到有青檀树倒在水中。因长时间的浸泡,有的树皮已腐烂,露出了细长的纤维,但颜色却很洁白。孔丹想,是否可用此纤维试制作纸?经过多次试验,多次的失败、钻研,最终制出了一种洁白如玉的纸,这便是宣纸。
最早的宣纸用料以青檀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青檀树,落叶乔木,木质坚硬,是我国的特产树。这种树最高可达20米,径围最大为1.7米。树皮呈灰色,叶卵形,叶缘有细齿。花单性,雄花簇生,雌花单生。青檀喜钙质,多扎根在石灰质土壤及岩石缝隙中。青檀有一特性,当长到一定年头时,树皮便会自然裂开,掉落。于是它的树皮,成为献身于人类文化事业的天生佳品。檀树遍及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尤以安徽的泾县、宣城等地最多。
宋、元以后又用桑、麻、竹、楮等十余种原料为宣纸的用料。制出的宣纸质地细密、柔软坚韧、颜色洁白、吸墨均匀,光而不滑、薄而能坚、不腐不蛀,不怕水浸日晒,久存不变色。在书画中能够表现出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能使画面别开生趣。
明代的世宗和高宗皇帝都酷爱书画,上行下效,使宣纸需求量大增,更使宣州等地的造纸业一片兴旺。到了清代宣纸又远销到欧洲,还荣获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等,声誉世界。
宣纸品种计有60多种。根据配料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特净类、棉科类和净皮类。每一大类又按尺码不同,分为四尺、五尺、六尺、还有八尺、丈匹、丈二、丈六和特大幅。另外还分单宣、单夹宣、双夹宣、三层夹宣等。
郭沫若先生对宣纸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是“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中国书法和绘画离开它则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还是字画装裱的重要用纸。它不仅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