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毛笔的笔蕴才情
毛笔是中国人独特的书写工具,从远古时期的刻字,到后来慢慢发展成毛笔,先后无数次地改进,最终使得这种工具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而毛笔本身的丰富内涵也形成了一种“笔文化”。
上拍大千牛耳毫
近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首的毛笔精品,在收藏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12年嘉德秋拍“忆梅庵长物”专场的拍品中,着名画家张大千创制的牛耳毫笔格外引人注目。
“忆梅庵长物”专场,首次全景展现罗寄梅夫妇近70年与张大千、傅抱石、谢稚柳等诸多文化名人稽古敦煌、书画酬唱的系列珍藏。罗寄梅原为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摄影部主任,夫人刘先女士亦为名门之后。1943年,罗氏夫妇随张大千远赴敦煌拍摄考察,从此与敦煌结下半世情缘。罗寄梅夫妇1943年5月间与张大千共同考察甘肃榆林石窟,并拍摄了一系列张大千在甘肃榆林窟临摹壁画的珍贵照片,目前所见的所有张大千在敦煌时期的照片全是罗寄梅所拍摄。这段难忘的经历使三人结为终生挚友。此次拍卖会呈现的大风堂长物系列即为罗氏夫妇与张大千多年友谊的馈赠和珍藏。
大风堂长物中,最为传奇的是张大千创制的牛耳毫笔。张大千一生与笔墨为伍,在用笔方面极为讲究。旅居巴西期间,张大千曾重金购得一磅牛耳绒毛,耗巨资请日本“玉川堂”和“高诚堂”笔庄精制而成50支毛笔,命名为“艺坛主盟”。他曾将此牛耳毫笔馈赠于毕加索、谢稚柳、“儒将”黄达云等人。
牛耳毫须在牛耳内采集,而且只有英国某地所产的黄牛耳内才有这种毫毛,要2500头牛才能采集到一磅。当年张大千托人制成的50支毛笔,据说光是制做费就花了700多美元。
鸡毫不贵佳字贵
毛笔是中国人独特的书写工具,从远古时期的刻字,到后来慢慢发展成毛笔,先后无数次地改进,最终使得这种工具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而毛笔本身的丰富内涵也形成了一种“笔文化”。江西进贤还出版了《文笔》杂志,坚持多年,为传播中国笔文化、书法文化和读书文化作出了贡献。
对毛笔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仓颉造字,蒙恬制笔”是关于汉字及其书写工具毛笔的最为普遍的传说。其实,在蒙恬之前的战国,或更早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据考古研究,最早的毛笔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在出土了着名的编钟同时,也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实物,这或许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笔毫的制作原料非常广泛,如兔毛、羊毛、鹅毛、鸭毛、鸡毛、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鼠毛、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猪鬃、茅草及人的胎发、胡须等。由于其中一些原料越来越难得,或制作工艺相对繁琐,而实际用途又比较狭窄,便逐渐淡出了笔的行列。目前,常见的笔毫只有羊毛、狼毛、鸡毛了。
毛笔的制作十分讲究,多者需要百余道工序。笔头选毛更是讲究,比如羊毫,是要山羊的毛,还要在冬季时分宰杀的山羊入料。着名的“湖笔”选料是江苏南通的山羊,因为这一带的山羊有小截尖细富有弹性的“锋颖”。“锋颖”在笔工中的术语叫“黑子”,是山羊腋下和颈下的毛,这地方的毛与外部摩擦少,故此每根毛的尖端都有“锋颖”。再如狼毫,其实不是狼的毛,而是黄鼠狼尾巴上的毛。
鸡毛笔,也称鸡毫、鸡绒笔、鸡毛颖等,一般取公鸡胸前之毛为之,性极软。王羲之《笔经》云:“岭外少兔,以鸡毛作笔,亦妙。”鸡毫与羊毫都属于软毫笔类,而鸡毫的性能比羊毫更软,是毛笔中最软的一种。鸡毫柔韧滑润,弹性比羊毛强,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相对比狼毫、兔毫要经济、方便,最不“名贵高雅”。鸡毫笔的制作和用鸡毫写的书法,有着悠久历史,相传北宋时鸡毫笔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先进,宜城一位叫诸葛丰的鸡毫笔制作工匠制作的鸡毫极佳,苏东坡在使用了诸葛丰制造的鸡毫后,感觉良好,曾夸赞“此笔乃尔蕴籍”。后来的董其昌、何绍基、张体信等,都是鸡毫书法的名家。
已故天津龚望先生,是当代杰出的鸡毫书法家。其隶书艺术尤为精彩,被书法界称为“龚隶”。软毫中尤以鸡毫不易发力,最难驾驭。因鸡毫过于松软,不能储墨,濡墨后触纸更是难以挺聚生力,书写稍缓就会湿污一片。龚望则认为,笔愈软,愈能生奇出怪。他所用之笔,锋长二至六寸,均为自制。书写起来,运用自如,随心所欲。他借软毫之势,变首尾奇重之蚕头燕尾为大起大伏之波状曲线,用最为松软的鸡毫写出最硬的金石字,形成古穆凝重、圆润通畅的效果。龚望以最不“名贵高雅”的鸡毫创作的书法佳构,早已为收藏家所钟爱。
名人用笔成文物
由于毛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千百年来它与无数名人结下不解之缘。
南北朝时的梁元帝萧绎博学多才,能书善画。早年他做湘东王时便爱好文学艺术,与一些文人墨客、社会名流来往密切。久而久之,他便萌生了为忠臣义士及文士才子写传的念头。梁元帝为了给这些人写好传记,特地准备一些不同规格、不同质料的笔,并把它们分为“三品”,也就是三类:一类是金管毛笔,专门用来记述那些忠孝两全的人士的事迹,以弘扬他们金子般的品德;一类是银管毛笔,专门用来记述那些德行操守清白高尚的人士的事迹,以表彰他们白璧无瑕的风范;一类是用斑竹做笔管的毛笔,专门用来记述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的事迹,以赞美他们的文采飞扬。以所用笔的原料特点比拟所写人物的品德才情,可说是千古一绝。
现代文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十分珍爱湖笔。1961年,王一品斋笔庄创立220周年之际,郭沫若赋七律一首,赞扬湖笔的精致:“湖笔争传一品王,书来墨迹助堂堂。蓼滩碧浪流新韵,空谷幽兰送远香。垂统以还二百二,求精为作强中强。宏文今日超秦汉,妙手千家写报章。”现今“王一品斋笔庄”店额,就是郭沫若所书。
名人用笔因其笔里笔外丰富的文化含量,已经成为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坐落于福州路的上海笔墨博物馆,即展示了海派书画大师们的用笔,包括吴昌硕、赵之谦、沈尹默、张大千、吴湖帆、潘天寿等。其中有两支格外惹眼的毛笔,它的毫毛长达10厘米,可谓笔王。这是李可染用了70年的时间,从千万根优质狼尾毛中精挑细选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