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不仅是砚台更是文化
11月27日下午,暖阳高照,在位于仁和区的苴却砚雕刻车间内,雕刻师傅正专注地忙着手中的活计,雕刻机器伴随着沙沙声机械运转,置于桌上的半成品在工人的不断打磨和擦拭下愈显熠熠生辉。“我们做的不仅是砚台,这是文化。”一位正在雕刻苴却的师傅停下手中的活,掷地有声地告诉记者。
独此绝有的苴却砚近年来成为攀枝花市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位的推进下,苴却砚备受瞩目。
积淀千年年产值近亿元
攀枝花苴却石形成于晚二叠纪,是攀西古裂谷岩浆活动与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原岩为新元古界震旦系观音崖组,也即苴却石须5.7亿年至19亿年的漫长时期才能形成。这种独有的苴却石主要集中于仁和区,后者被称为“中国苴却砚之乡”。
“这里的苴却石质地精良,具有独特‘膘’、‘眼’、‘线’、‘纹’,石质细腻,‘眼石’多且大,‘膘石’色泽瑰丽丰富,是其它砚石无法比拟的。”攀枝花市苴却石协会会长任秉惠告诉记者,苴却砚被誉为“中国彩砚”。
独特的原石和工艺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1989年,苴却砚在中国美术馆亮相,引起广泛关注;1995年,苴却砚被作为国礼分赠日本天皇、首相、参众议长和韩国总统、总理,受到很高的评价;2010年10月,攀枝花市仁和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苴却砚之乡”称号;2011年7月12日,攀枝花“苴却砚”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仁和区开发苴却砚的企业和作坊加起来有100多家,一年的产值大概在1亿元左右,主要销往台湾、日本以及大陆各省市。”仁和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来,仁和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苴却砚产业链,涵盖采石、运石、存贮、石材销售、胚料加工、雕刻制作、配盒包装、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行业从业人员约6000人,苴却砚文化产业正成为仁和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倾力打造注入文化是关键
跨越千年,苴却砚已成为攀枝花市重点打造的城市名片。
在苴却砚博物馆内,1000方包含唐宋诗意砚、当代名家书法砚、中国风景名胜砚、龙凤系列砚、名碑名帖书法砚、中国古代名人砚、百果系列砚、百花系列砚、百兽系列砚、百鸟系列砚的苴却砚依次陈列,美不胜收。这一由140名苴却砚雕刻人员历时两年打造的“千砚工程”去年1月竣工,已然成为苴却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今年2月,攀枝花市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力争培育5~10家示范企业和3~5家龙头企业。到2017年,力争培养一批区级设计雕刻技艺人员,市级工艺美术师,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不止如此,攀枝花市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苴却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扶持补贴、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配套设施、人才培养等,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投融资、土地、财税、质量、技改、人才等相关扶持政策。
苴却砚近些年在政府大力推进下迅速发展,但较于四大砚来说,仍然相对滞后。“由于近两年来礼品受限制,苴却砚的销售也随之受到波及,虽然我们多次出去参加展示展出,但销路并不是太好。”上述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市场现状。
“苴却石有限,由于前些年开采比较混乱,都是从悬崖上进行敲打开采,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还形成很多的浪费。”攀枝花太阳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王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投资3000余万元按照科学开采、合法开采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对苴却石矿山进行安全隐患治理和综合开发。
任秉惠也向记者表示,苴却砚卖一块就少一块,这个产业的发展并不是拼产量,关键是要注入文化。“攀枝花是一座移民城市,人文空气比较稀薄,所以苴却砚开发应具攀枝花特色,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城市名片才是它的最终归宿。”
目前,总投资10亿元的“金海苴却印象”文化旅游项目正在仁和区建设实施,包括玉石文化街、苴却砚博物馆、苴却砚文化体验区等,分三期打造。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备吃、住、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攀枝花全市唯一的文化旅游滨河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