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铭文砚 文人砚

2014年09月04日 09:46:1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今天,我们的书写形式和用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极少数书画家及水墨爱好者外,砚台已经脱离实用的范畴,完全变为案头的观赏品和收藏品。

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砖砚……各种材质式样的砚台充斥市场,但就砚台市场的整体表现而言,尤以文人砚与宫廷砚领衔古砚市场。在砚台收藏界中,有句老话叫“砚贵有铭,身价倍增”,就是说,铭文是能够抬高砚台身价的重要因素。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都在自己使用过,或赠送给朋友的砚台上刻写铭文,有些流传至今,除其本身的价值之外,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史研究价值。

随着砚台市场的日渐繁荣,砚文化、砚学也在兴起。一批砚文化的先行者已纷纷推出砚学专著,一批有识之士也建议宣传推广砚文化。嘉兴市收藏家协会会长俞星伟陆陆续续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收藏了大约200方的铭文砚,并准备从中选取99方为其出书。

古砚行情,一路走高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中的重器,从古至今,究竟出产了多少砚台,那肯定是浩如烟海,无从考据了。不过从明代以来,收砚藏砚,一直是文人雅士的一大嗜好。俞星伟说,单就嘉兴来说,项元汴、吕留良、朱彝尊、张廷济等人都曾收藏过砚台,有的收录在后人所著的砚谱之中,有的流散于民间而不为人知,也有的因为刻有铭文而屡次现身。

与印章等物一样,古人也喜欢为砚台作谱。朱彝尊就写过《说砚》,嘉兴人曹清写过《砚录》、《端溪砚坑考》,计楠写过《石隐砚谈》、《墨余赘稿》,吕留良写过《天盖楼砚述》,邹安写过《广仓砚录》。李日华的堂号“六砚斋”,蒲华的堂号“九琴十砚斋”等等,可见古人对砚台之喜爱。

俞星伟说,砚台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近些年的收藏市场中一直是一个冷门,关注度不高。七八年前,有人拿着一方朱彝尊曾经用过的端砚来找他,最终仅花了4000元就将其买下。而且卖方也清楚这方砚台的来历,可见那时砚台市场的低迷。

不过与内地相反,古砚在香港一直倍受青睐。早在1994年的香港拍卖市场,砚台价格最高的时候就可达到一二十万元人民币。到2004年前后,最贵的砚台价格已经突破百万了。2004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清康熙松花石雕夔龙纹砚”就以140.64万港币成交。

内地的砚台市场,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2007年是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江南第一拍西泠印社首设名砚拍卖专场,砚石市场才受到收藏界的关注而风生水起。一方制于清末、名为“和轩氏紫云”的端砚,2009年在西泠印社砚台专场,拍出了548万元的高价。2010年,百万名砚更是屡屡成交:曾经被沈石友收藏过的清末“石破天惊砚”拍出235万元,清乾隆年间的“仿宋欹器砚”拍出156万元,曾由李鸿章收藏过的“梅桩砚”拍出190万元,在北京保利2010春拍,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保持着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清乾隆御制澄泥伏虎砚整器作卧虎之形,雕饰十分精美,应为乾隆书房中蒙皇帝手泽的珍品。

到了近两三年,古砚行情更是一路走高。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上,一方清乾隆年间制“澄泥仿汉御题诗砚”也以506万元高价拍出;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翦淞阁——文房宝玩”专场,“清康熙御制松花石凤池砚”的成交价也达到了230万元。

铭文砚,文人砚

面对种类纷繁复杂,价格潮起潮落的古砚市场,俞星伟只玩其中一种,那就是铭文砚。“这也是最难的一种,既然准备好好做,就给自己提高点要求。”俞星伟说,他准备从这些年得到的200多方砚台中选取99方,做成三本书,每本放33方。目前第一本书的33方砚台基本选好,也拓好了拓片,其中不乏嘉兴本地的名砚。比如吕留良团砚、蒋之翘覆手砚、朱彝尊淌池砚、平湖孙三锡所刻经幢石残碑砚等等。

何为铭文砚?俞星伟说,从历史上的砚铭来看,砚铭是一种刻在砚台上的文字及图案,属于一种自由文体,长短各异,诗文皆可,其书体不拘一格,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又富于抒发情志的文体。砚铭始于秦汉,精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上铭文砚的砚铭,内容宽泛,格式多样。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题名铭,二是记事铭,三是言志铭,四是祝寿、贺喜铭,五是颂砚铭。因砚铭没有固定的文体和篇幅限制,所以便于文人即时即兴抒发心中的感触。

文人砚,发于宋,兴于明清。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在朝野内外有了很大提升。他们不仅在庙堂之上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决策,更在民间将其高雅志趣融入文化、艺术之中。作为这些文人的案上之砚,自然也独具文人之品格,追求之境界,使其具有“得之象外”的人文精神。达官显贵及文豪、书画家等,纷纷藏砚和著书立说,苏轼、米芾是这个时期砚台收藏家的代表。元明两代,民间以砚台收藏著称的大家如项子京、董其昌等人所藏不可胜数。清代,藏砚之风普天皆兴。纪昀、刘墉等显赫要人,也热衷于集藏名砚,纪晓岚还编撰了《阅微草堂砚谱》。到了民国时期,民间收藏大家也比比皆是,如沈石友将自藏之砚整理编撰出《沈氏砚林》等等。文人的参与,最终使砚台集观赏、研究、收藏于一身。

正是古人对砚台这种独特的情怀,以至于历史上记载了很多与砚台有关的趣闻轶事,比如俞星伟收藏的吕留良团砚。这方砚台制作于康熙四年,是吕氏自己制作用来送给好友高旦中的,上面有吕留良亲手所刻的百字铭文,记录了这方砚台的得名由来,以及他与高旦中之间的对话。这方团砚原本是江苏收藏家潘博山珍藏,后来辗转流到海派著名画家吴之深手里。去年,俞星伟在参加西泠春拍时,看到了这方砚台,最终以近30万元的价格收入囊中。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方砚台乃后人伪造,理由是,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着一件铭文一模一样的团砚,那方砚台购自吕留良的后人吕万。

“古人砚铭互有抄袭,但这方砚台形制特殊,不会同时存在两方,必然是一真一假,或者两者都是假的。”俞星伟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自己所得一方为真的可能性更大。“一是这方砚台原是潘博山旧藏,肯定到清代了。二是所配原装木盒,从包浆、制作手法、风华程度来看,也够得上清初。而吕万生活在清末民初。”

俞星伟还藏着一方独特的砚台,它几年前从法国回到北京,最终回到了嘉兴。这方砚台,从背面看,是一块残碑,而正面,则被挖空,镶嵌了一方更小的端砚。从周边的铭文上可知,砚台的最初所有者是清中晚期的湖州人陈经,他在湖州天宁寺中得到了一块唐朝经幢石残碑。于是他将残碑分成数块,制作了几方独具匠心的砚台,其中一方送给了嘉兴收藏家张廷济。而砚台的刻制者,是平湖人孙三锡。从这一方小小的砚台中,看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朋友关系,以及创造力。

“四大名砚”,端砚居首

根据制砚原料的不同,汉代以来,砚台就有石砚、玉砚、陶砚、瓷砚、瓦砚、澄泥砚和铜、铁、银等金属砚的不同叫法。但是从实用的角度,一般只有瓦砚和石砚两大类。瓦砚按照制作的不同,分澄泥砚和砖瓦砚两种;石砚按照产地,又分为端砚、歙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大沽石砚、沉州石砚、溪石砚、洮石砚、紫金石砚等十多个品种。

俞星伟说,中国“四大名砚”,即唐代时产于广东端溪的端砚,晚唐时产自安徽歙县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县和江苏宝山的澄泥砚,宋代时产于甘肃临洮的洮河砚,其中以端砚为诸砚之首。

端砚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等。其制作过程十分辛苦,从探察、雕刻到装盒,工序多而细。早在1992年,曾被张大千收藏过的一件端砚,以38.5万港币的价格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中,一件清康熙“绿端石夔龙纹砚”,以176万元的价格成交。

歙砚产于江西婺源与安徽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一带,大都有天然生成的纹理,如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歙砚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雕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古朴大方。故前人爱歙尤过爱端。

因唐以前歙砚、端砚还没有出现,泥砚就成为古人的唯一研墨器,其中山西绛县和江苏宝山烧制的澄泥砚十分有名。澄泥砚为泥所制,工艺复杂,坚硬如铁,研磨中可与石砚相媲美。澄泥砚色泽分“鳝鱼黄第一、玫瑰紫第二、绿豆沙第三”等类,古今评论不一。

洮河砚产于甘肃临潭县临洮的黄河支流洮河的河床上,砚石呈墨绿色,经过研磨后,可看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具有发墨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浓保湿、利笔等优点。

古砚的保存也很有讲究。首先要避光,砚如果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先铺一层柔软的物品,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

在对砚台涂蜡时,宜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不要往砚上抹植物油,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会使砚有怪味甚至产生霉变。

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砚身放不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或损坏,可采用匣外再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