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歙砚:重视文化传承

2014年05月07日 10:55:1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颇具历史文化价值,享誉海内外。自从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后,歙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其保护传承以及生产销售渐入佳境。有着“中国歙砚之乡”称号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保护、传承歙砚的同时,也在探索歙砚的发展之路。

生产产业化 传承学术化

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歙砚的发展一直断断续续。2006年至今,由于各级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歙砚也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歙砚协会执行会长、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馆长兼歙砚鉴定委员会主任凌红军,歙砚协会秘书长方叙彬向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歙县现有歙砚生产企业近700家,规模企业5家,品牌专卖店36家,年产各类歙砚350万方左右,采石、粗加工、设计、打磨、雕刻、包装、销售等已形成产业链,全县从业人员不少于7000人。仅歙县一地各类歙砚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年产值不少于3亿元。

歙砚由安徽省文化主管部门列入生产性非遗保护项目,使歙砚传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位于歙县的安徽行知职业学校联手歙县歙砚协会和歙县文房四宝协会组建安徽省非遗教育集团,成立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邀请一批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前来带徒传艺。7年来,已培养以歙砚制作雕刻等专业为重点的毕业生300余人,还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非遗传承基地。歙县现有歙砚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2名、市级30名、县级20名,近年还出版了一批歙砚专着和论文。

新力量崭露头角

歙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石材质地精良、纹理独特,其二是艺术处理要求高,但歙砚从未有过业界统一执行的基本标准。无标准,难免鱼龙混杂。为此,由歙砚协会起草,业界权威人士论证,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于2011年5月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歙砚的安徽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歙砚的术语、定义、原材料、制作工艺流程、成品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产品检验规则等都作出明确规定或给出量化数据。这个标准的发布,有力遏制了造假行为及粗制滥造,也在制度上对歙砚做出了有力保护。

近年来,各种非遗交流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歙砚从业者也纷纷参与其中,并和全国主要砚种交流,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11月,在歙县举办的歙砚制作技艺大赛吸引了众多高手参加,更使一批新人脱颖而出。不少歙砚专家认为,当今歙砚制作技艺尤其是雕刻艺术有了可喜的突破,成功的创新之作不断涌现,歙砚雕刻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中青年已经成为当今歙砚制作的中坚力量。如歙县十二坊,即12家歙砚制作企业(单位),其主人均为年龄在30岁至50之间的中青年,他们中间有多人的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或被海内外博物馆收藏。而国家级歙砚传承人郑寒的作品,多次被选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他的《归航》、《鱼》等作品的艺术成就被业内专家誉为“妙手也是偶得”。可贵的是,这批歙砚后起之秀相互切磋、抱团合作,意在创造歙砚新的辉煌。

传承保护未有穷期

歙县文化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10年来,各级政府在建立传承体系、普及歙砚知识、支持歙砚民间研究推广社团,以及推进产业化发展、吸收民间资本打造中国歙砚城、搭建交流展销平台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政府主导、从业人员积极性发挥、社会收藏热的形成,三者合力,使歙砚逐渐繁荣。但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仍需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

一是强化创新意识、精品意识。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歙砚这样尚有市场空间的生产性非遗项目,需要更多创意丰沛的大师级人才和更多传世作品。从业者要有精品意识,而政府应搭建更多、更大的艺术交流平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推出更多、更有力的举措。其二,提升产业化程度。现在不少家庭作坊式的歙砚个私企业,相互关联度不大,存在散、小、乱现象。需要政府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方面制定规划,扶优扶强,培育更多具有一定规模、创造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龙头企业。其三,由于歙砚小微企业多,税收难一直是个问题,这反过来又影响政府对这一行业的支持力度。如何合理有效将应收的收进来,再反哺行业,有关方面应当尽快寻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