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清代黄宗羲端石断碑砚考

2014年02月20日 10:56:3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此砚长16厘米,宽12.5厘米,厚2厘米。石色紫中泛红,呈火捺纹和少许青花、细白点,石质幼嫩发墨,击之如叩木。包浆黝黑,伤痕累累,古气袭人。

砚背额处刻一玉  篆字(作宙解,见砚照),此字中间加一横为宙字部首省略号,寓断碑砚额圆腹方、天圆地方之意。正与此砚铭“大块”(作天地解)相呼应。左边落行书款:“海宁祝十八公制”,隽永流畅,格调高古。正中留一方形复手,内斫铭文:“咄嗟大块,文章谁假,唯此岩花(有花纹的砚石),于焉陶写,砚北生铭”20字,书法与铁笔功力均为上乘。“大块”之语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大块文章谁假吾”。用现代人的话说:“哦呀!天地间的文章谁借予我?唯有此方石砚,于是乎,我在此方石砚上,陶写我胸中的文章”。砚主人的抱负和文字魅力给人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海宁祝十八公”是何人?经多方查考:海宁祝氏是清初花溪(现为浙江海宁袁花)名门,明清二代人才辈出,较为着名的有:祝渊、祝潜、祝翼良、祝翼上、祝翼尚等人。祝潜与其弟祝翼良为康雍年间嘉兴篆  名家而传于世。据《海宁祝氏宗谱》载:翼良生于康熙元年五月十二,卒于乾隆五年二月廿六(1662~1740年),尝自刻一印云:“八百峰间祝野老行十八,名翼良,字汉师,自号识字农,有发陀,谈道人”27字,书摹欧阳询,画学王维。曾杂取“汉”、“师”二字仿古各刻百印名《自娱集印谱》,兄潜称翼良所刻印“登文氏(文彭)之堂而入其室”。祝潜又名祝翼铭,字兼山,又字缄三,号野亭长,又号初阳山人……。《祝氏宗谱》云:兼山公尝游吕晚村之间。晚村寄嘉善柯寓匏书有云:“冻石因兼山未到,故不曾动笔,此必须兼山奏刀方不失笔意……”,晚村有《喜祝生潜过》一诗。潜着有《初阳印谱》,嘉兴朱彝尊(字竹坨,1629~1909年)为之跋,又有《初阳砚谱》等,年七十卒。从以上记载中可知:“海宁祝十八公”即祝翼良。

那么,“砚北生”又是何人?我在晚村、竹姹间徘徊,但又觉若隐若现,苦于无从查考。

在我“梦里寻他千百度”之际,砚友为我寄来资料印证:“砚北生”应是吕留良的姚江契友黄宗羲。

展看资料,是一份江苏常熟沈汝瑾藏《吕晚村井  砚》拓片影印件(刊于1993年上海书店出版的《沈氏砚林》),沈汝瑾字定周,号石友,生于1858年,卒于1917年(  发“字”声,母牛也)。

晚村井  砚背斫有铭文:先公党祸顾羲而喟,安得父子农夫没世,每念斯言,求死无地,委身砚北,盖非初志。砚上有井,井上有  ,井改  丧,此恨何既,姚江黄宗羲铭,语溪吕留良斫(语溪即石门)。

咀嚼黄宗羲砚铭,句句辛酸,字字血泪,如诉如泣,让人潸然泪下……。忽然间,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原来黄宗羲是因“先公党祸”而“委身砚北”的!自然要以“砚北生”蓄砚铭志了。再细审断碑砚和井  砚上的铭文书法,二砚皆宗颜体略参魏碑,应出自一人之手。特别是“砚北,此、铭”四字结构、笔法如出一辙,进一步为上述推断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清代姚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10~1695年),享年86岁。明左佥都御史,清康熙中举鸿博,兼修明史,均力辞不授。为清初着名思想家、史学家,着《南雷文定》、宋、元、明儒学等数十种。梨洲家渊坎坷,其父黄尊素(1584~1626年),明末官吏,东林党人,因忠直遭魏阉之难,严刑拷打,死于狱中,故宗羲有“先公党祸……委身砚北……”之叹铭于砚端。19岁入京为其父伸冤复仇,以铁椎击毙仇人。后加入“复社”。着书立说,背井离乡,“糊口吴中”(见黄宗羲书“女孙阿迎墓砖”)。与语溪吕留良(1629~1683年,浙江石门人。字庄生,号晚村)及乡贤陆雯如,钱孝直,吴之振,吴自牧叔侄等结成“澄社”,并参与其中,往来密切,遥相呼应。多次到海宁、石门设坛讲学,鼓吹反清复明思想。据桐乡吕留良研究会、台湾台北海宁同乡会刊载:海宁祝渊、姚江黄宗羲青年时代就师从大儒刘宗周(祝渊,明末人,字开美。品德高尚,刘宗周被魏忠贤陷害削职后,祝渊与之素不相识,冒死上书抗疏,触怒崇祯,被捕入狱。营救得释后,师从刘宗周,故与黄宗羲同为一师。清兵攻陷抚州,从容自尽。有《祝子遗书》)。顺治十六年(1659年),晚村与宗羲之弟黄晦木结为朋友。次年,经晦木牵线,黄宗羲、吕晚村于杭州孤山会面,赠砚为礼(虹石砚、八棱砚)。康熙二年(1663年)黄宗羲应吕晚村之邀执教于石门东庄。受黄晦木影响,晚村藏砚渐富,黄氏兄弟及高旦中、吴孟举、吴自牧等均以佳砚相赠(藏砚近三十,后于甲申之乱中尽失)。晚村命为“友砚堂”,黄梨洲为之跋。至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宗羲离开吕家不复馆。后应海宁县令许三礼(1625~1691年,河南安阳人)之邀多次讲学于海宁县治之唐代安国寺(俗称盐官北寺)。康熙十三年(1674年),许三礼创办正学书院,十五年二月正式聘黄氏来海宁讲学,前后达五年之久。现据学者金林祥撰文,明确黄氏有学生共13人,其中较为有名的为查慎行、陈奕禧等人。从上述史料可知:黄氏与海宁祝氏(祝渊同窗、祝潜藏砚、祝翼良制砚,家存有《初阳砚谱》)、石门吕氏的交谊情况。从而为黄宗羲断碑砚流传于海宁和石门提供了佐证。

黄宗炎(1616~1686年),字晦木,人称鹧鸪先生,明南都破,遂隐石门、海宁,并以治印、卖画自给,工缪篆、善制砚,为一时制砚大家。三弟王宗会。黄氏三兄弟皆负异才,有浙东三黄之誉。

由此,断碑砚的行踪已基本清晰。如将黄尊素、黄宗羲、黄宗炎、吕晚村、祝渊、祝潜、祝翼良等人用一根线连起来加以考察:可推测此砚为黄宗炎所制,宗羲铭砚后为祝渊所得,曾有入其弟祝潜《初阳砚谱》之可能。残损后,翼良不忍弃之,既加修复并刻下“海宁祝十八公制”之边款而藏之(从此砚额头可清楚看到伤残修复之痕,亦察边款有后刻于砚铭之迹),尔后又为石门吕晚村所得(此砚在今桐乡地界觅得亦为一证)。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沧海桑田,断碑砚几易其主,还可作其他多种推测,但笔者以为:经上述多方考证后所作的推测,较近史实。

赘述至此,即使“砚北生”未见着录,也可初步定论:断碑砚作铭人应是清代着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

几经周折,佳砚难得!因一砚而知个中辛楚,乃藏砚者之幸。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