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细品歙砚
身兼“八德”推歙石
砚乃“文房四宝”之一,性质坚固,百世不朽;是融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通过对其源流的探讨,使我们能够看到砚在文字书写中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砚磨之具,砚是与墨、笔伴生而发展的,至迟在秦代就出现了。到了汉代,不仅有文献记载而且出土实物都证明砚已普遍使用。
历代论砚,当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鲁砚、信州砚、温州砚、灵壁砚、贺兰砚、菊花砚最为着名,其中以前四者号称“四大名砚”。
由于歙石中含有大量的云母和少量石英粉砂,以致石质优良,莹润细密,具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扣之有声、抚之若肤、呵之水出、磨之无声、涤之易净、嫩而能坚、润而不滑、发墨益毫的特点,诚如苏东坡曾经赞颂的那样:该砚长期使用,“涩不留笔、滑不抱笔、瓜肤而谷里、金声而至德”。歙石除了具备其他砚材难以同时兼有的特点外,砚匠们还根据板岩结构的特点,注重正反两面的雕饰,令造型千姿百态、图式出神入化、镌工巧绝精妙、风格清新秀逸,故而成为中国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
歙砚始于公元700年左右,据宋洪迈《歙砚谱》载:“唐开元中,叶姓猎人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名闻天下。”五代陶谷《清异录》又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由此可以推断,歙砚的开采和使用当早于开元之前。
歙砚自唐名天下
歙石的产地主要集中于风景秀美的黄山山脉与天目山山区之间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黎源一带。由于初唐至宋中叶,几县均属歙州府管辖,而砚石又多送至府治所在地歙县加工、集散,故而得名。在歙石散落的几个产地中,又以黎源龙尾山西麓武溪所出石质最佳,又称“龙尾砚”,或以其石花形状名为“罗纹砚”。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歙砚已闻名于世,安徽省合肥市文管处即藏有一块唐开元五年制作的箕形砚(长20厘米,宽3.5厘米,上宽11厘米,下宽16厘米,1976年出土于合肥市铁路机务段工地)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歙砚在全国闻名是在南唐时期,因地方官吏将歙砚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而大受宠遇。精意翰墨的中主李縖十分重宝歙石,专门在歙州府设置了砚务,特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搜求美石为御府制砚,歙砚遂开始盛行。至后主李煜对歙砚更是极为推崇,而且还将徽州的龙尾砚,澄心堂纸,李廷痎墨三者并称,又合宣州陈氏紫毫笔为“新安四宝”,誉名“天下之冠”。李氏败亡后,歙砚亦随之停产了。
宋景年间,校理钱仙芝知歙州,查访到歙砚产地已被河水引入,汇成大溪,便采取措施,将大溪移还故道,石乃复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到了嘉年间,又开采了一次,从而使歙砚获得更大发展,技艺日新月异,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一跃而成为诸砚之冠。
当时着名的文人雅士、书画之家对歙砚无不赞誉备至、竟相搜求,欧阳修将自己得到的歙砚赞为“世所罕有”,黄庭坚则有《砚山行诗》云:“日辉灿烂飞金星,碧云色奇端州紫”、蔡君谟不仅认为歙砚堪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媲美,而且还赋诗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抹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对歙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曾有《赞罗纹砚诗》“罗细无纹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轻瑟声”,其评砚为“砚之美,滑而发墨,其余暂余事也。然二者常相害,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必退墨,二德难并”。而当他看到好友孔毅甫和僧秀昙所藏歙砚后,不禁赞称二方砚石材已达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的水平了。
元代之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现在歙砚的生产,无论在开采矿坑,还是制砚工序雕刻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并且将历史上绝迹的一些花纹品种重新发掘了出来,同时又增加了若干新品种,为名闻遐迩的歙砚制作业又增添了新的风采。
天然生成的美理
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舷金文劂纹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堪与卞和之玉相媲美,歙石的种类很多,在长期挖掘、制作过程中,人们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欣赏鉴别的方法,根据其天然的石质、颜色、纹理的不同,可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晕和银星、玉带、鱼子等几类,每类又据其形态与色泽有多种名称,其中尤以罗纹眉子奇特者最为难得,次则为罗纹。
眉子世称眉纹,因砚石中的纹理形如美人的眉形而得名,眉子形成的原因和罗纹差不多,也是硫化银等矿物质在砚石中以条状规律分布排列的结果:大眉子形如新月,洁如纯净;对眉子成双成对,形体较小;小眉子形如指甲印痕,属眉子中最小者,乃银星变异的结果;雁攒湖眉子小则因众多甲痕排列簇聚,仿佛湖边高飞的雁阵;鳝肚眉子于色泽黄润中呈墨点斑状,一如黄鳝肚皮……。清徐毅《歙砚辑考》:“歙石以眉子为绝,而眉子品目不一。要以石色清碧,石质莹润而纹理匀净者为精绝,至于金星之类的乃其余事”徐氏此论甚精,完全符合地质学观点:因为金星等作为硫化铁杂顽之质,虽然可以增加美观,但却丝毫无助于砚台泼墨益毫。当以显露在砚背不影响砚心发墨者为宜。然而近人受宋“歙石金星为贵”之论的影响,往往不能悟及于此,认为星点乃以多满为佳。
罗纹:砚石上有纹理如罗者,大致可分20多种。罗纹的形成是因为砚石中含有硫化银、铜、锰等矿物成分的粘土质作层状排列的结果。层次极薄的为细罗纹、层次略粗的是粗罗纹、层次整齐规则,纹理如毛刷掠过者为刷丝罗纹、层次曲折不规整或呈漩涡状的称水浪罗纹、层次稀疏石中呈现枣心、蒜子、乌钉、鱼籽状碳质之墨点者称枣心罗纹、蒜子罗纹,乌钉罗纹、鱼籽罗纹。纹理直而细密者称犀角罗纹,层次较厚、纹理粗宽者称角浪罗纹。一层含铁、一层含银,层次相间者称金银刷丝。其他如暗细罗纹、金星罗纹、金银罗纹、银丝罗纹、侧理罗纹、石心罗纹、卯石罗纹等亦大都因象形而命名,一般来说,罗纹以细密纯净,色泽美丽湿润为上品。
歙砚精品的见证
在安徽省博物馆有一批1953年歙县小北门宋代窖藏出土的、形制各异的历代歙砚17方。其中以长方形眉纹枣心砚最为珍奇,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雅洁,了无凡缛之饰,令人赏心悦目,为我们展示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
长方形眉纹枣心砚,长21.6厘米,宽12.5厘米,高28厘米,砚片长14.6厘米,宽7.8厘米,合重1600克。砚乃青墨色细罗纹歙石所制。体呈矩形,平面、平底,四边及砚心外周凸起窄边一道,砚面四角呈菱形,砚首刻一弯新月形水池。砚堂椭圆似枣形,内嵌色泽青莹、与砚母范形状吻合,可以随意取放之椭圆对眉子砚板一片,砚背随形磨平,未镌文字。
此砚石质优良、设计巧妙、造型奇特、刀法苍劲、制作精细。兼具眉子和罗纹两种石花,是歙砚中的精品,入馆以来,曾经《安徽省志·文物志》、《中国古代文房用具》、《文物奇珍》、《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真伪鉴别》、《安徽文博》等书刊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