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之珍传世不朽
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发展前景良好
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际谈到砚台在新疆市场的发展说,因为新疆地处边远,传统文化底蕴相对薄弱,氛围淡,所以在2000年之前,新疆卖砚台的地方屈指可数。
随着政府倡导传统文化和市场的繁荣,高档砚台已经不仅仅是书画家用以书画的工具了,它已经成为一个收藏品市场的新宠。现在的新疆市场,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名砚,还出现了除了四大名砚以外的攀枝花砚、贺兰山砚、松花石砚等一批后发现的砚台,相信随着资源的稀缺和爱好传统文化的群体的不断壮大,砚台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10年前,进一批砚台要2年左右才能卖完。现在一年要进两次。以前都是书画界的人选取自己喜欢的砚台用。发展到现在不光书画界,还涌现了一批收藏爱好者。
虽然新疆的砚台市场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大部分还是以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为主。
现在端砚的价格四五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而普通砚台则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历史渊源深厚
砚亦称为研,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发展。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到了唐宋为辉煌时期,开始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以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至此,中国的砚台历史上产生了着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到了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洮河砚,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中国四大名砚分别为:群砚之首端砚(广东肇庆,古端州),其次:歙砚(古安徽歙县,今产地江西婺源),洮河砚(甘肃临洮县)和澄泥砚(山西绛州)。
砚台的正确用法
1.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2.使用时须换清水:用小壶滴清水在砚台表面,再用墨锭研磨。注意热水伤润损墨。
3.用后刷洗: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毫,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如果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4.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5.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必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砚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