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今韵之
中国是纸的故乡,也因四大发明之“造纸术”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巨轮不断前行。距今1900多年前,东汉蔡伦是公认造纸术的发明者和推动者,他首创用树皮、麻头和破布造纸。不过,据考古学发掘,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纸张存在,1957年在西安灞桥一座西汉墓之中,出土了一批被学术界称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相当于西汉武帝时代,它们的年代比蔡伦所造的纸要早大概一百多年。但蔡伦是造纸术的产业化第一人,由于他的倡导和技术革新,使人们由竹简丝绢逐渐发展到用纸,成就一种新技术的革命,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中国最早出现造纸不是偶然的,是一种文明进步的需要。农耕文明的勃兴让一部分人从劳动生产力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文化创造类的职业,对文化载体的需求尤为迫切,因而导致纸业蓬勃兴起,几乎可以将纸视作最早的文化产业之一。尤其到了唐宋两代,出现雕版印刷术之后,纸的事业如日中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官方、民间广泛应用于印刷、公文、信笺、对联、剪纸、包装之类,并经由越南、波斯等国传往欧洲以及世界各地。
书写用纸是文房中最为重要的工具。纸的洁白与墨的漆黑,恰好形成了两极,犹如中国太极倡导的两仪。两仪代表着古人对宇宙星体模糊又抽象的认识,是一种朴素的宇宙观。于是文人在黑白之间,天人之际,用笔墨和纸营造了一个千变万化的水墨世界。据《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更有古诗形容“笔落春蚕食叶声”,意思是指笔和纸的摩擦产生各种各样的点画轨迹,产生了春蚕食叶的自然声响,由此足见古人十分重视用纸效果,由此也逐渐衍生出了宣纸。中国宣纸是世界文化之林的一朵艺术奇葩。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通常按加工方法分类,一般可以分为熟宣、半熟宣、生宣三种。熟宣纸适宜工整类的作品,中国画之中称为“工笔画”。生宣纸的特点是水墨容易渗入、氤氲化开,适宜创作别开生面的“写意”作品。
由于宣纸质地的不同,表现形式亦出现分流。中国书画自唐代分为了两大派别——南北宗。南北宗原义是指佛教的“顿、渐”之别,意思是根据个人特点,有的人觉悟依靠苦功修炼来认识,有的人一下就能顿悟佛法大意。明代理论家、艺术家董其昌将这种理论延伸到绘画领域,就是指相对严整细密的工笔绘画风格为北宗,而水墨纵横渲染的“高越绝伦”的写意画风为南宗,大有“褒南贬北”之意。南北宗的学说笼罩了学术界数百年,直至近代,文化艺术界才深刻地进行了反思。徐悲鸿先生曾经严厉地说过:“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由此看来,宣纸虽然不是文化推动的源动力,但也足以反映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脉络,是不可替代的见证物。
宣纸的诞生成就了中国绘画新的激越。与绢丝等过往画材不同,宣纸尤其是生宣,有着令人难以想像的流动效果和天然美感,尤为中国画家所热爱。山水画家们在纸上皴、擦、点、染,浅绛敷彩,成为世界艺术史上风格独特的一大艺术高峰。艺术大师张大千晚年运用泼彩画风,都是在发挥宣纸这种独特的水墨晕章、淋漓尽致的神奇效果。宣纸的偶发效果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历代文人崇尚“天人合一”,他们认为仅仅凭借个人的功力和阅历是不够的,还要有来自于自然的力量。而个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则能够诞生神秘的伟大作品,而宣纸的偶发恰恰能够满足这一需求,这大概就是宣纸历尽千年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往事越千年。时至今日,宣纸仍然是中国书画的主要材料,中国艺术历来以神品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家称在精品妙纸上书画为“神行”,在新的时代到来之际,千年纸文化仍然在世界文明史上续写着中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