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收藏之墨模鉴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民建高工,他喜欢收藏旧墨,他的圈内人以收藏旧墨为主,也有兼藏墨模的,同他们交流心得,获益匪浅。
墨模,又称墨范或墨印,是制墨的工艺模具。墨模雕刻既是制墨的重要工序,更是一项艺术创作。墨模收藏指具有文物价值的旧式墨模含制墨工具,如:炼烟时的灯碗、灯盏、灯芯,制墨用的墨坯,衡器,砝码,铁锤,铲刀,拆墨刀,翻晾用的挫墨板,挫墨刀,描金用的牛皮胶,陶碟,颜料,鬃刷等。
在古代,墨除了写字之外,还有一些制作精良的墨是文人珍藏的工艺美术品。制墨成型需要模具,雕制墨模,需要长于书画的能工巧匠。早期的墨模,只是将墨丸模压成几何形的粗坯,再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墨印,趁软剂时压印。现存南宋叶茂实所造墨,墨面上残存“茂制”字样,就是用这种墨印钤上的。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多种墨模,在绘画、雕刻技艺上,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铭圆图墨,是清代嘉庆年御制,乃如意馆画师设计、绘画,御书处刻作南匠精雕,墨模全套六十四景,都选自紫禁城、中南海和北海、圆明园等处,由内务府造办处承制。墨是多面体,早期为多模印一锭墨;后改为一模一锭,把几块墨印合成一起,嵌于总墨模框内,一丸墨的几幅画面同时成型。
墨模雕刻艺术与造墨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唐、宋、元时墨锭,先用墨模塑制成形,再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墨印,趁软剂时印就的。明时制墨集中在徽州地区,名匠辈出,技艺纯熟,对墨模改进很大,由以前的多模一锭,改为一模一锭。把几块墨印合成六面嵌套于总模框内,组成一个总墨模。对提高工艺效果,节省工序起很大作用。明清时为盛期,在模式、绘画、雕刻、装潢方面,精益求精,创造了很多着名墨模,如“御制铭园图”、“新安大好山水”等。
清代着名墨模四库文阁,指北京故宫[微博]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都是收藏《四库全书》的场所。墨模是安徽休宁胡开文于光绪年间,请泾县名雕模艺人王绥之翻刻,原墨模为乾隆内府制。墨面御制诗为彭元瑞书,纹饰由沈喻设计绘制。图面揉合中西画法,具有浓厚的宫廷界画冈格。原墨模刻工,由宫廷名工担任。
曹素功是创始于明末清初的制墨名家,清《墨林初集·墨品赞》中有“海内巨卿贡墨皆取制于曹氏”的记载,可见曹素功技艺的精湛,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墨模体现了传统的木刻艺术,也体现了造型艺术。早期作品,已为藏墨家视为珍品,如“十六罗汉”墨模为清代原版,就是珍贵的文物。
制墨是以烟料加入动物胶反复捣杵锤敲成坯料,再放入墨模压制成型的过程,之后还要经翻晾描金等步骤。古代传统制墨技艺流程:浸油、烟碗、烧烟、筛烟、溶胶、用药、搜烟、蒸剂、杵捣、秤称、锤炼、丸擀、搓制、入灰、出灰、印脱等十几项。曹素功深谙古人制墨之法,归纳成六大工序:炼烟,蒸胶,和料,制墨,翻晾以及墨模雕刻。
曹素功不惜工本聘请雕刻、丹青高手绘制墨模。到了清末民初,曹氏11世孙曹麟伯与晚清画家任伯年是好友,任氏曾在墨庄居住半年之久。任伯年以画人物着称,且缩小作墨面,其中代表作“若耶风韵”书画墨,是由任伯年绘画,曹麟伯执刀雕模而成。光绪末年,曹麟伯重金聘请墨模雕刻家王绥之,王不仅精于雕刻且擅绘画,他的作品多达80余套,现存的名品有“溪流”、“寒香”等,是他根据海派画家吴昌硕的作品雕刻而成,雕刻的吴昌硕行书诗句逼真如同亲书。这一时期,墨锭造型设计已为制墨家所关注,这种变化使墨脱离了纯粹的实用价值,体现出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