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锭清朝老墨价值过万元
墨锭在文房四宝中排居第二,足见它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墨因难以保管,而明清老墨又极为稀少,长期以来少有藏家涉足。但近年来,随着古玩收藏之风盛行,墨锭收藏作为后起之秀,收藏价值正逐渐升温。
砚台与墨,是家住南湖的藏家唐东瑾密不可分的两类藏品。涉足文房类的两样藏品,源于五年前女儿报的书法班,如今仅墨锭就到400余锭,其中有近40锭产于清中期。这些古墨三四年前一锭约两三千元购得,但如今随便一锭都已过万元。
大师黄宾虹对墨的苛刻众所周知。因民国时期墨质不佳,他不得不请其父亲开制墨坊制墨。国画大师李可染也曾苦于佳墨难得,只得用自己的作品与人交换清早中期的残墨来用。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周灏坚持用墨锭已10余年,“墨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材料语言,即便功力再扎实,但色彩上再无法超越。”
“好墨坏墨的区别,随着年代推移就会显现。”从事古代书画拍卖的武汉某拍卖公司负责人表示,但凡讲究用墨的古画,即使历经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哪怕纸张已经开裂,但墨依旧不褪色。而现代的墨,只有短短几十年,却往往因为用墨不佳影响了品相。
“现在许多画家用英国、韩国等国外颜料,而本国的传统却没有继承下来。”我省着名画家、武汉画院院长李乃蔚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遗憾地表示。
三大因素推高墨锭价格
从2005年起,随着传统文化领域越来越受重视,墨业也得到新生。
“取烟、合料等制墨环节环境恶劣,一般年轻人是不愿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加上原料稀缺(熊胆、麝香、沉香等),也制约了墨业发展。”武汉资深藏家施峻介绍,古墨质量上佳,但用一锭少一锭,有着版式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而新墨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的上涨,而符合传统工艺的佳墨产量有限,均是导致好墨锭上涨的原因。
“一般鉴定书画真伪专家除了凭借经验,看是否为作者笔迹,一般就通过墨、纸等是否到代来判断。许多假画足以乱真,但就凭墨到不了那个年代,就可判定是假。”武汉藏家施峻介绍,墨锭价格近年一直攀涨,与收藏盛行及书画市场的推动等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如今的高仿名家作品,往往“批发价”就在上十万,这并非夸张。除了高手代笔,还运用了老纸、老墨、老印泥等材料,本身造假成本就极高。
需求增大制墨厂却在减少
明晚期、清代早中期是墨业的巅峰时期,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洋烟(工业炭黑)冲击,墨业凋零。
在物质匮乏,人们还在忙于解决温饱问题的新中国时期,墨业也是历经起起落落。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机器点烟工艺的改进,使烟料的产量提高,但烟料变粗,品质下降。 8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000年初,墨锭需求减少,墨质下降,墨厂挣扎在减产、停产的边缘。这期间,如晏济元、黄胄等艺术大家,因无法接受当时的墨,不得不挖空心思寻找清墨使用。
谈到墨不得不提“胡开文”,它为清四大家墨庄之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屯溪胡开文墨厂总经理程国胜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经过时间检验,墨锭的替代品墨汁,几十年后往往显露出了弊端。”程国胜谈到,墨锭市场呈现两种趋势,一为工艺实用,一为收藏。
对于该厂来说,2005年是明显的转折点,2000年接手时年销量在300万元左右,但去年年销量已达到600万元左右,翻了一番。程国胜兴奋中有表示出担忧,虽然市场越来越大,政府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墨厂却越来越少,该行业面临着原料逐年上涨,人工费用上涨,手艺后继无人等难题。
藏家谈墨
掌握各时期墨锭收藏要点
武汉墨锭资深藏家施峻介绍,墨是手工产品,不同批次,存在品质上的差异,因此收藏墨锭要注意掌握各时期墨锭的收藏要点。
明清墨收藏讲实力
明代程君房墨可遇而不可求,由于被赋予了文物价值,过于奢侈,故一般不用考虑。可多考虑文人商贾定制、市品墨、珍玩墨,这些往往墨色不错,价格相对便宜些。
清代汪近圣的墨质是绝佳的,曹素功与胡开文虽然名气大,但分支众多,反而选择上要谨慎。多关注詹大有乾行氏、小(少)竹氏,查二妙堂等,这些小墨庄虽小,但他们做事认真,往往也出佳品。另外,民国时期的松烟也是可以收藏的。
70-80年代“三厂”最佳
谈到上世纪70、80年代的墨品,就只能谈到“三大厂”了。
上海墨厂1975年-1980年之间所制墨品墨色为其历史高点。1981年-1983年,这时期因由手工点烟过渡到机器点烟,墨品品质略有下降。
屯溪胡开文墨厂1973年复产。1977年-1983年,是屯胡佳墨频出的时期。歙县老胡开文稿墨厂从70年代末恢复了高档墨的生产。1977年-1983年,是歙胡佳墨频出的年代。
千禧年后新墨值得收藏
老厂屯溪胡开文2006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推出老版新制及特制墨,采用老法制作,品质尚佳。绩溪现素功艺粟斋也推出大量实用墨。万杵堂推出古法油烟深受书画大师喜爱。遗风堂手工点漆烟,恢复漆烟制法,有晚清遗风。郁文轩也在手点油烟上下了不少工夫,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松烟上的成就,“玄玉”、“松滋”算是终结了多年来一直难求好松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