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有形之笔文化无形
在中国的传统文房四宝中,毛笔可能是最不可或缺的了,近年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毛笔又开始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现。
毛笔在新疆
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际认为,新疆的毛笔市场和宣纸一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市场比较小,主要是以湖笔为主,经过发展,特别是到了2000年以后,新疆的市场已经发展为有湖笔、宣笔、江西毛笔和江都毛笔等专门的文房四宝经营商店,品种也从小楷到榜书的各种毛笔应有尽有,特别是现在从小学开始普及书法,毛笔的受重视程度更高。
历史久远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毛笔起于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相传秦将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到了汉代,笔已比较考究,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
名笔特点
明清毛笔算珍宝
宣笔时期是我国毛笔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晋时,安徽宣州用兔毛制成的紫毫笔,以笔锋尖挺而着称于世。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宣笔在唐朝时被奉为贡品和御用笔。
元代以后,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我国的毛笔进入了第二个重要发展时期湖笔时期。尤以羊毫笔最负盛名,此时的湖笔与宣笔已同享盛名,乃至超过了宣笔,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
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当时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
由于毛笔是由动物纤维制成,难以长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笔传世极少,除少数发掘品外,能见到的明清毛笔,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宝了。
毛笔起源
蒙恬巧得兔毛笔
传说,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用分签蘸墨,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
有一天,蒙恬打了野兔子,看到一只兔子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后来,蒙恬意外将兔毛笔捡了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
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今日简写作“笔”。
毛笔品种
200多种有细分
毛笔的品种有200多种。根据选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有些毛笔还是由两种兽毛制成的,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的;紫羊毫则根据两种毛的比例,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品种。也有用山兔毛与黄鼠狼毛合制的紫狼毫。紫羊毫比紫狼毫软些,羊狼毫的软硬程度则在两者之间。兼毫一般适合初学者练字时使用。
另外,毛笔的大小尺度也有不同。最大的叫楂笔,笔杆比碗口还粗,有几十斤重;其次是提斗、条幅;再次是大楷、中楷(寸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笔”。初学者写大字可用大楷,写小字用小楷。
毛笔鉴赏
笔管上看价值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毛笔逐渐成为收藏、鉴赏的文物。
毛笔鉴赏不仅可以从笔毫的形制上判断,重要的还是着眼于笔管上。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
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用料及装饰为上,其价值就高。其次,再看笔毫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