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佳品有笔格
笔格,系传统文房用品中必备的器物之一,专门用来搁置毛笔。它又称笔搁、笔架、笔枕与笔山。
笔格,伴随毛笔而产生,故其历史非常悠久。据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学士苏颋有一锦纹花石,镂为笔架,尝置于砚席间。每天欲雨,即此石津出如汗,逡巡而雨。以此常为雨候,固无差矣。”自那以后,笔格就一直被视为文房清玩品种,成为文人不可缺少的书斋用具,这在南宋末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明代初期曹昭的《格古要论》及明末屠隆的《考盘余事》等文献上,都有记载。
目前,所见最早的笔格实物是宋代作品。1981年7月在浙江诸暨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石雕笔格实物,其高5.9厘米,长26.8厘米,底宽2.9厘米,通体雕琢错落有序的山峦二十座,石质细腻润滑,色泽黝黑,造型别致而奇巧,仿佛让人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另外,在浙江衢州宋代墓葬中也发现了一座山形水晶笔格,造型简练,矮而宽,表现出当时宝石加工的精湛工艺。在宋元时,制作笔格的材质还有陶瓷,例如现藏首都博物馆的元代青白瓷笔格,就是一件珍品,通体镂雕成山峰形,浮云环绕,山脚饰水浪花纹。
明中、后期,我国的竹、木、金、玉、象牙、犀角等雕刻艺术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在明万历年间,文房清玩兴盛,于是各种材质工艺的笔格蜂拥而出,美不胜收。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一件明末牙雕龙纹笔格,通高9厘米,圆雕五峰二龙,其形精美,龙腾水怒,山势峻拔,融实用与观赏于一体。明代的玉笔格以三峰者居多,峰或为柱状,或为较宽的片状,其上多有圆形孔洞或装饰。明代的铜笔格也很出名,以五峰居多,呈拱形站立状,多采用空心铸造工艺,外有温润斑斓的色泽,文人笔耕之余,可用来把玩。
至清代,笔格的造型趋于多样化,除山峰形外,还有动物、人物、花卉、建筑物、吉祥物等。材质有竹、木、石、玉、铁、铜、银、珊瑚、陶瓷、紫砂、象牙、犀角、宝石、漆器等。还有的将笔格与镇纸、水丞组合起来,真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这些形形色色的笔格,如今已成为收藏家们的青睐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