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笔筒品种与断代
红彩描金笔筒:是康熙时期新创烧的品种,由于呈色较淡又称作“淡描红彩”,能以多种色阶描绘出层次鲜明的画面,并以金彩渲染其华贵。在故宫藏品中,红彩描金笔筒数量较少,值得一提的是红彩描金牡丹蝴蝶图笔筒。此笔筒画面为两朵盛开的牡丹,几只彩蝶飞舞在花丛中,画面上淡雅宜人的红彩,不仅将满园春色浓聚,而且在金彩烘托下,器物尽显艳丽之风。
釉里三色笔筒:以釉下青花、釉下白粉两种色调为主,以釉里红做点缀,呈色雅致,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品种也是康熙时期创烧的,故宫所藏釉里三色笔筒,多以山水人物题材为主。
红釉笔筒:由于铜红的呈色极不稳定,在烧制中对窑室的气氛又十分敏感,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一窑甚至几窑才能烧出一件通体鲜红的产品,所以要得到比较纯正的红釉器十分不易。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工艺,虽然早在元代就已出现,但明代宣德以后逐渐失传,终明—代再没有得到恢复。清代康熙朝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生产,此时红釉瓷器名品迭出,最为着名的红釉瓷器有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故宫收藏红釉笔筒以霁红釉为主,霁红别名“祭红”,是中国传统红釉器中的着名品种,其釉色特点是红不刺目,釉不流淌。霁红盛烧于永乐、宣德时期,康熙霁红釉笔筒呈色一般较为浅淡,色调均匀,胎体致密。
珐花釉笔筒:珐花是指以硝酸钾为助溶剂的陶胎彩器,它分两次烧成,先在陶胎上以凸起的沥粉,勾勒出双线花纹图案后烧制成器,然后在花纹间填以釉彩,再以低温烘烧。其釉色主要有孔雀蓝、孔雀绿、茄皮紫、黄等几种色调。珐花的主要产地在山西一带,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场开始烧制瓷胎珐花器,其釉色称其为“珐花釉”。有珐翠、珐黄、珐蓝、珐紫、珐青等多种,色调较之陶胎珐花更加精美,艺术表现力更强。康熙时期瓷胎珐花器烧制得相当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绿釉为代表。一件珐花釉笔筒,通体施茄皮紫釉,其上以孔雀绿釉斑点作装饰,釉下刻画垂柳、山石、蜻蜓图。
以带纪年款的笔筒作为断代标准器
在故宫收藏的康熙笔筒中,一些笔筒上均带有干支纪年款,年代最早的一件笔筒,是丙寅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青花书《滕王阁序》文字,年代最晚的一件是丙申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洒兰描金釉书《赤壁赋》文字笔筒,其余几件带干支款的器物分别为:癸丑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青花山水图笔筒;甲子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青花人物诗句图笔筒;丁卯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青花书《滕王阁序》笔筒;己巳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青花书《后赤壁赋》笔筒(“文章山斗”款);壬申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青花书《滕王阁序》笔筒(“文章山斗”款);乙亥冬月(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青花渔家乐图笔筒(“芝兰室制”款);丁丑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青花书《前赤壁赋》笔筒(“成化年制”款);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黑釉描金诗句文字笔筒。
通过以上这些藏品的年代排列,我们可以看出,康熙一朝笔筒的烧制几乎贯穿始终,而且烧造量非常大。虽然目前发现烧制时间最早的笔筒,有确切纪年考的器物,年限仅为康熙十一年,但这应该是康熙时期官窑烧制的最早器物。史料记载,康熙初年江西景德镇由于处于南明抗清斗争的拉锯战地带,战乱一直延续不断,景德镇的制瓷业一度衰落不堪,直到康熙十年,景德镇御窑场才有奉旨烧制祭器的记载。所以说康熙官窑器物的出现,应该是在康熙十年以后,在此之前均是官搭民烧的器物,其烧制的品种也非常有限。康熙十三年由于吴三桂战乱,刚刚复兴的景德镇制瓷业再度受到破坏,直到康熙十九年朝廷派工部虞衡司郎中藏应选督理景德镇制瓷业,景德镇御窑场才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康熙笔筒的大量烧制,应该从这个时期开始。
以上所举这几件康熙时期带干支纪年款的笔筒,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年代。因此,以这些笔筒的胎质、釉色、造型以及装饰,作为这个时期笔筒烧制的标准器,是一种可行的鉴定方法。
以宫中档案记载及传世品为标准器
从宫中档案记载中得知,康熙十九年至康熙二十七年(1680-1688年),即臧应选督理景德镇陶务时(世称藏窑),曾奉旨督烧了各种色釉的器物,这一时期代表景德镇御窑场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由此可以推断以下各种单色釉,如天蓝、洒蓝、豆青、孔雀绿、白釉等釉面装饰的笔筒,一般大量出现在这个时期。
康熙二十七年至康熙四十四年(1688-1705年),则是彩瓷的大发展时期,无论是浓艳青翠、墨分五色的青花,还是色彩绚丽、绘画精细的五彩,以及线条纤细、呈色鲜艳的釉里红,淡雅宜人、雍容华贵的斗彩等,都取得了最佳艺术效果。所以在康熙笔筒上,以青花、五彩、斗彩、釉里红作装饰的器物,应以此时为盛。以一件五彩花鸟笔筒为例,器身画面为一幅盛开的牡丹花图,在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枝头,一只神态栩栩如生的小鸟栖息其上,画面间墨彩草书五言诗二句“并无思别意,只是亦花心”,下铃“苇石”印。此笔筒即可为康熙五彩代表作,其运笔之细腻流畅,颇有些写意花鸟画的韵味。另一件白地五彩笔筒也非常值得一提。此笔筒在通体白釉凸雕卍字锦纹上,以圆形、扇形、叶形、长方形等八个不同开光体作装饰,开光内分绘五彩山水、花鸟、鹊竹、樵夫打柴以及俞伯牙携琴访友等图。笔筒通体纹饰构图,仿园林建筑中窗雕风格,极尽精巧别致之趣。
康熙四十四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05-1712年),当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事时(世称郎窑),景德镇御窑场烧出了着名的“郎窑红”、“霁红”、“豇豆红”等红釉器,使高温铜红釉再现辉煌。因此郎窑红、霁红、豇豆红等红釉笔筒,应该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此外,一些仿宣德青花、仿成化斗彩纹饰的笔筒,出现的时期也大致在这个时候,它们共同代表了康熙晚期瓷器制作的水平。
以考古学上类型学的方法分期断代
采取考古学上类型学的方法,对某一个时期色调、胎质、造型以及装饰风格相同的器物,通过排列组合,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期断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方法。笔者试图以此方法,再次对康熙笔筒作出分期判断。
按青花色调变化分期:在康熙笔筒中以青花瓷器数量最多,通过不同时期青花色调的变化,也可以作出判断。康熙青花笔筒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以前的器物。这个时期青花笔筒的色调较灰暗,明显带有明末清初的痕迹。如釉面肥润,釉呈青白色,青花色调迷混不清等。康熙十年以后,笔筒上的青花才逐渐出现青翠艳丽的色调。
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的器物。此时青花笔筒因为大量使用上等的珠明料,所以青花呈色青翠亮丽。又由于在绘画技法上借鉴了中国画“分水”、“皴染”等技法,突破了传统的“平涂”技法,所以画面层次鲜明,达到了“墨分五色”的效果。这个时期青花虽然品种繁多,有蓝釉青花、哥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和浆胎青花等,但笔筒上主要以白釉青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