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绛州毛笔日渐凋零 千年制笔工艺面临失传

2011年02月15日 11:31:10  来源:新华网

流传于山西新绛县一带的“绛州毛笔”是中国传统名笔之一,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传承了两千多年。然而,在今天的新绛县,懂得“绛笔”制作工艺的人寥寥可数,古老的制笔工艺面临失传危险,处境令人担忧。

据野史记载,毛笔乃秦国大将蒙恬所发明,其带兵戍边路经绛州(今新绛县一带),将造笔技艺传于当地艺人,其后两千年来,绛州人代代相传,发展至今。绛州毛笔常为历代朝廷贡品,与南方湖州毛笔齐名,素有“南湖北绛”的美称。即使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绛县每年也有三四十万支毛笔远销海内外。现在,随着毛笔市场的萎缩,以及机器制笔的冲击,这里却只剩下几家制笔作坊坚守着这一传统工艺,时刻面临着生存考验。

78岁的于良英老人是新绛县俊德堂制笔坊的第三代传人,他自幼开始学习制笔,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仍劳作不辍。于良英说,绛州毛笔纯手工制作,软硬适中,吸水力强,经久耐用。然而,绛笔的制作工艺也相当复杂,需要经过挑绒、齐羊毛、合羊毛、焊笔等86道工序,通常要耗时20天方能制作出一批成品毛笔,数量不足100支。“现在人们多是用钢笔写字,或者用电脑打字,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了。绛州毛笔的特色恰恰成了其传承的最大障碍。” 于良英说,“小作坊式的手工制笔和工厂里机器制笔相比,效率低,让原本就销路不畅的毛笔雪上加霜;另外,制笔工艺复杂难学,造成学徒难收,后继乏人。”

24岁的于永杰是于良英的亲孙子,也是唯一的传人。据于永杰说,在爷爷手把手的指导下,他用了6年多的时间才学会所有工序。“制笔又脏又累,现在我一个月通过制笔的收入还不到1000元,连自己都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于永杰无奈地说。

据悉,“绛笔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借此能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项技艺的传承之中,使这项千年制笔工艺免于失传。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