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毛笔之前身

2010年03月17日 11:09:4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博物志》里也说,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蒙恬为发明毛笔的史祖几乎成了定论。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发展,曾奉为“定论”的一些事实、观念被颠覆。如1954年考古学家在长沙左公山十五号战国中期楚墓中出土了完好的毛笔,被称为“长沙笔”─既然发明毛笔的史祖不是蒙恬,那该是谁呢?其实追究这个问题没多大意义。

有学者认为,中国毛笔的发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的仰绍文化时期,因为从出土的仰韶彩陶上可以看到,许多花纹多由“毛笔”绘制而成。就连商朝甲骨文的刻写,研究者们发现其边缘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事先用“毛笔”描绘过的痕迹。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如此刻写的。这种猜测的“毛笔”是不是毛笔的雏形呢? 某日。饭后感觉牙齿酸胀,随手取一牙签,肆无忌惮地剔牙,感觉舒坦。后来竟然不自觉地咀嚼起来,牙签变成了小刷子。正欲丢弃,忽有灵感:这不就是古人的“毛笔”吗?于是,我取来墨和纸,用嚼过的牙签书写。因牙签太小,始觉不便,慢慢地才渐入境地。写出的条幅既有硬笔的刚朗,又有毛笔的柔韧。忽然想起“软硬兼施”这个成语。

近来,一边用牙签沾墨写字,一边思考:古人当初沾墨写字用的真是毛笔吗?觉得有意思,便信马由缰地大胆猜测,按照发展的过程,简单地列举如下,供专家批判。

一、说不定就是在火上烤过的炭棒棒。那玩意儿写在石头上、木板上、“纸”片上,还真不赖呢。因为炭化了,便千年不腐,万年不烂的。这是硬笔书法的起始状态─我没有考证,但可以想像。甚至万余年以前的岩画和象形文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二、至于沾墨书写,就由硬笔向软笔过渡了。说不定就像俺老包一样,随手用嚼过的竹片或枝条沾上润湿过的“墨汁”进行书写呢。老包将它命名为软硬兼施的笔。考古发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用上毛笔和黑墨了,甚至更远,譬如1980年在陕西临潼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千多年的墓葬,出土的文物上就有“毛笔”描绘的痕迹。这“毛笔”未必真是兽毛制作的,难保不是俺老包命名的“软硬兼施”的笔。

三、至于真的毛笔,可能是古人用过“软硬兼施”之笔后,得到启发才发明的。譬如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枝完好无损的毛笔。其竿端被剖成几片,片与片之间夹进一束兽毛,用线缠紧其片,再用漆胶固定。为什么制笔者要将“竿端被剖成几片”呢?显然受“软硬兼施”之笔的启发。应该感谢墓主人─因为他活的时候很喜欢用这枝“毛笔”,所以他死后,家人就将这枝“墨笔”陪葬了─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最原始的毛笔了。

1975年,在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一个竹筒子,内装三枝毛笔,笔竿是竹制的,下端镂空成腔,用来装笔头,再用胶黏住,这就是“蒙恬笔”。显而易见,其制作工艺已经较以往的“毛笔”有了明显的改进。

因此毛笔的形成是古人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因为书写,所以不断改进,其原始风貌绝对不可能形同今日之毛笔。

由此可以想像,古人在制“毛笔”之前,肯定有相当一段时间用过“软硬兼施”的毛笔,即木材纤维笔。这是老包的大胆设想。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