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生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看了一本书,书名好像叫《孤岛访谈录》。它提了一个老套的问题:假想有一天,你被送上一座孤岛,与世隔绝,荒无人烟,但是衣食无忧,私生活富足,唯一的缺憾是没有现成的精神生活。有一个机会,带一本书上岛,你会带一本什么书?这个问题真是可怕,惊出我一身冷汗。只要一本书陪我
们度过漫长的一生,什么书可以担当这种厉害的角色?!也许这辈子我们都不会有这样倒霉的经历——与世隔绝。但是一生中总会遭遇孤岛一样的境遇和心情,那么,什么样的书可以陪伴我们度过那段时光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了答案。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一本什么书可以百读不厌,恒久地滋养人的心灵。倒是这二十几年里,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不少。有些书或多或少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丰富了我的成长历程。说起来,最早关于读书的记忆,应该是在三四岁的时候,一间空无一物的房间里,一个身着开裆裤的小孩儿,趴在一面贴满了连环画的墙上,认真地看着每幅画里的细节以及那些端正的方块字。细节和字都没有记住,只记得画里有个俊朗的少年,手里拿着两只铁锤,所向披靡。后来的常识告诉我,那画是关于岳云的故事。我不知道,少年时代我爱好耍枪弄棒,渴望除暴安良,是否与这些最初的文字和图画有关。但是我可以确信的是,男子汉要坚强,在哪儿摔倒了,就在哪儿爬起来。这些人生最初的道理,是那个俊朗的少年教会我的。如果时光可以追溯到20年前,在课堂上,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烈日高悬的操场树荫下,你不难发现一个这样的少年:他斜挎着草绿色的军用书包,神情专注地翻着一本残破的书籍,蘸着唾沫翻书页的手指,被汗渍和泥土沾染得黝黑无比。但是,不卫生和怪味,丝毫没有影响孩子的阅读。他沉默安静,看得津津有味。这个人就是我。
我得感谢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个全民阅读的时代。就连我们乡间小镇的街头,都有卖书、租书的地摊。我最常光顾的是租小人书的地方。因为年纪太小,没有耐心和兴趣去推敲那些复杂的文法和长长的词句,我更愿意去看那些有着简朴图案、自然线条和短小精干语句的小人书。小人书,方寸之间却包罗万象,我最初的知识启蒙和性格养成,都获益于它。其实,那个年代的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都比较单一。那时,我们最羡慕的是教师的子女。因为他们拥有随意进出学校图书室的特权。现在想想真的很美好!有一次,我被安排去清扫图书室。推开那扇望眼欲穿的房门,一排一排厚重的书架矗立在那里,落满了灰尘的书卷弥漫着岁月的气息。我用纤细的手指摩挲着那些书本,荡起的尘埃在阳光里划出一道长长的痕迹。那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我的同事,一个而立之年的男人,正品着茶,握着一份报纸,消遣着午后最后一抹时光。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不例外。每天某时,我也会以极快的速度扫描一下那些文字和图片,明星的花边新闻,卖房子的诱人广告,各种彩票的中奖信息……
但是,这些花里胡哨的报纸,读多了总让我有种饱食后撑着的感觉。于是,我满怀疑惑去问我的那位同事:“您,看这些报纸就不烦吗?”他抬起头,诧异地望了我一眼,“那你说个比这更有意思的事情?”我无言以对。是啊,即便是快餐式的阅读,也总比内心空虚要强许多。匆忙的都市人们,忙碌之余能够静心阅读已实属罕见!夫复何求?!大学毕业那年,我们中文系老教授给的临别赠言是:“每天临睡前,保持半小时的阅读。这样既可以帮你褪去一天的浮华,让你有空思考,也有助于睡眠。”完了,老头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半小时可以阅读15000字左右,一年下来就是5475000字,去掉些零头,这五百万余字的阅读,就相当于七部《红楼梦》啊!当时的我觉得半小时,太简单了。我一定可以做到!工作以后,我才发现高估了自己,为了生活,整日疲于奔命,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读书的热情,也仅限于忘却白天的喧嚣。书给了我一份独有的静谧。
现在我知道自己该带一本什么书上岛了。带一本很厚很厚的无字的书。 漫漫人生需要阅读,但更多的应该是自己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