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未来之星 > 资讯

李公明:中国艺术教育亟须补充人文内涵

2014年08月07日 11:15: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前段时间,天津美术学院一位学生的“退学事件”引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教育质量问题的讨论,学生在接受采访时普遍反映在学校“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无庸讳言,教育质量只是整个教育体制“癌变”的临床症状。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问题重重,从科研到教学,在大学管理层面上贯穿着腐朽的亦官亦商的价值观,而在教师与学生群体中则笼罩着一种无望、冷漠乃至自救的心态。中国的艺术学院既难以逃脱于外,同时也呈现出独特的病症。

那么,中国艺术教育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对学生来说,在艺术院校里应该学到什么知识?这个目标当然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思考,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关于艺术的观念、知识、技能以及全面的人文素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服务社会、塑造人生的价值观。艺术教育的质量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上,更重要的是知识结构、人文内涵,为学生的人生未来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奠定基础。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变局中,艺术教育的功能、意义、性质也发生了空前的裂变,学院的专业志向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生必须更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综合素质。在这种变局中,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目标设置与结构性安排尚不适应上述变化,即便有所调整也仅是浅层次地适应社会对美术人才的实用功利选择,而不是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主动塑造社会生活的职业志向和知识基础。具体来说,在美院的专业教学中,人文学科的结构、教学质量仍然不理想,尤其是艺术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美院学生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却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学科的训练。而在西方的艺术院校中,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被视为很重要的学术训练。比如说,学生必须学习和研究当代公共艺术的存在方式、资本投入、利益分享等等关键性问题,才能真正学会如何使艺术为社会公众服务,同时也确立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当代艺术在规模、生产、展出等方面的特性,使它从经济上看是一个关乎社会利益的分享的合法性与公平性的问题。而我们美院学生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等课程对于这些问题是否有所涉及呢?学习城市环境设计的学生,是否有分析、研究中国的城市建设与政绩工程的复杂关系的专业课程?对于占据大量学分的各种必修的“理论课”“教育课”,其设置的合理性、讲授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效果的价值、学生的反映意见等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在校园里弥漫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与行为:把公益行为、人生选择、价值认同等自我选择的真实性彻底抛弃,一切都是从赤裸裸的实用功利目标出发。在市场经济时代,美院学生在求学期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及专业特长等条件规定下,普遍比综合大学的学生更早地进行社会兼职活动,从事设计、传媒、出版、升学产业等等工作。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这些工作对其锻炼社会实践工作能力会有所帮助。不可忽视的是,社会某些庸俗风气、以实用功利为价值判断等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对政治的冷漠、世故,对时尚、享乐的过分迷恋、崇拜,使美院很多学生完全没有经历过充满了激进思想和浪漫气质的大学生涯,艺术情感的崇高冲动与质朴强烈的表现欲望更是难以培养起来。

更无法回避的是美院教师本身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思想能力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放眼现实,总会看到在权力与财富的周围集结了最多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其中当然包括了美院教师。这些人成为了体制与市场现状的获利者和支持者,很难设想他们与社会的人文关怀之间还有什么纽带可以连结在一起。可以说,很多为人师者的表现是这个社会常态和潜规则所默许的,但是对学生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却是非常有害的。作为美院教师,面对这些状况,我们至少应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