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发“人格证书”是行为艺术?
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人格证书”。据介绍,“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人格证书”,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很有必要。成绩单考查的是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的能力,而能力证书,考查的则是学生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二者,可以说都是“上层建筑”,它们必须建立在一个学生有良好的人格的基础之上。先前,高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却很少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使得一些大学生毕业以后,人格素质低下。而今,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弥补,这就是进步的表现。只有把相关的方面都纳入考核,高校的教育才显得更加完美,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人格这东西就譬如友情爱情,是重要,但是真要论斤算两起来,要么就会搞成行为艺术,要么就会让本来美好的概念市侩化、庸俗化。所谓的“人格证书”显然绕不开这样一些问题:谁来认定学生的人格?专家教授会不会看走眼?什么样的程序能保证事关公民尊严的“人格认定”不会出问题?如果学生被认定为人格较差,哪个单位敢要?而如果个个人格良好,这样的认定又有多大意义?大学不是牙防组,不要老想着发牌、认证。“人格证书”还是洗洗睡吧。
我们的大学具备了培养学生人格的能力吗?这或许是个无解的话题。至少,在当下乱象纷生、应试当道、学术造假事件频发的教育语境里,笔者看不出大学具备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能力。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尽管作为国家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大学也频频喊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口号,但对照许多大学连最基础的独立精神都严重缺少的现实,对照行政之手依然左右着大学办学方向与思路的困惑,指望连自身“校格”都不健全的大学去为学生们颁发“人格证书”,这可是所有学校都不可承受之重啊!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