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陶瓷与书画

青花作墨写国色

姜宝林瓷画作品欣赏随笔

2009年10月19日 16:45:18  来源:网络搜集

姜宝林:1942年生于山东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师从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为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杭州画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国君:安徽合肥人,1960年生。2005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艺术工作室,善画人物山水,曾从师萧龙士、姜宝林,1988年其作品获安徽省美术大展金奖,2007年陶瓷绘画作品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现为北大文博学院教授,景德镇人间瓷画特聘画师。

我与姜宝林老师曾经都住杭州城西,两家相距不远,算得上是近邻。作为后学我常去老师家里坐坐,或随意闲聊,或看他画画,老少相处甚投脾气。后来,姜老师被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指导教授和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加上他的子女都在北京发展,他索性在北京安家置业,从此长住北京。这一去北京,他便从“地方粮票”转变为“全国粮票”,全国性的艺术活动参加得更多了,我知道他的行踪往往是在报章上看到的,而我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因时空相隔也就少了。近日,我收到姜老师寄赠我的《人间瓷画——姜宝林、张国君瓷画作品选》,我才知道,姜老师近几年与景德镇人间瓷画有限公司合作,创作了不少瓷画。
近几年,画家画瓷成为美术界一种创作现象。画家参与画瓷,这是发展艺术陶瓷的重要手段。因为当下艺术陶瓷生产碰到一个制约它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艺术陶瓷的“艺术”很不够。景德镇艺术陶瓷在各大城市展销时遭遇贱卖展品的“亏本甩卖”,甚至敲碎卖不出去的展品的惨烈情景,我们时常有见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古代陶瓷精品,因为其高超的工艺与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国际拍卖市场不断创出天价。综合这些来看,一方面,当下的艺术陶瓷生产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艺术陶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解决问题的良药之一就是请艺术家参与艺术陶瓷的生产。于是,近些年不少画家被邀请来画瓷。艺术家直接参与工艺品的生产在中国历来就有传统,而以明清为盛,明末清初的张南垣以意叠石为假山,仿营丘、北苑、大痴画法为之,所叠王时敏之“乐郭园”、钱谦益之“拂水山庄”等成为园林精品。清乾嘉时期的陈曼生,与紫砂制作者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三兄妹联手制作“曼生十八式”,以书画印入壶,从而名扬天下。类似的例子,还有陈继儒与雅壶设计,文征明与拙政园设计、仇英与桃花坞木版年画设计等等。
民国以来的书画家继续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文人与工艺品联姻的佳话。艺术家参与工艺品生产,关键是要将工艺品从“技”带到“艺”的境界。但当下不少参与画瓷的画家仍然沿袭传统的画瓷方法,将传统的山水、花卉以传统的画法画到瓷器上,这至多只能说是继承,而艺术的灵魂在于创造。时代要求当下的艺术陶瓷既要有“中国味”,又要有“当代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是优秀的艺术陶瓷作品。我觉得姜宝林老师画瓷就是将这二者注入到陶瓷中,创造出新的艺术生命。
姜宝林,北人南相,他出生在山东,但主要生活在南方,其气质兼通南北,豪迈中见秀逸。作为“南陆(陆俨少)北李(李可染)”二位大师的弟子,姜宝林传统底子厚,但他有着开放的艺术视野,长期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积极实践中国画向现代转型。他创造的“白描山水”,以线造型,强化装饰美、重复美,既富有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又有很强的中国特点。他的积墨山水,以宿墨积染,画面浑厚华滋,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花卉,将山水画的境界融入其中,作品整、纯、厚,也深得好评。作为一名艺术家,他与工艺师画瓷不同,那就是他的每件作品都是以创作的理念来对待,更多地追求内在的神韵美,而不只是视觉上的形式美感。也就是说,姜宝林的瓷画是将他的艺术创作引入陶瓷,在瓷器上继续演绎着他的艺术追求,他创作的《谁说秋色不如春》、《寂》、《花瓶》等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觉体验和艺术感动。正如景德镇人间瓷画有限公司罗桂所说:“这些作品无论在艺术方面还是在陶瓷自身语言方面都有新的诠释与表达。”
在当前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面临困境的当下,如果像姜宝林老师这样以陶瓷作为艺术创作载体的名家多起来,那景德镇艺术陶瓷重现辉煌的那一天也就不会遥远。因此,姜老师倾注热情来画陶瓷,青花作墨写国色,不仅是他个人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陶瓷艺术史上值得关注的创作现象。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