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藏--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陶瓷
新石器时期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陶器主要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陶器
1975年和1977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相继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了极原始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根据其文化特征,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7000年(一说是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
磁山文化红陶盂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早期陶器主要特点:陶泥未经过细致的陶洗,以手工制造为主,陶片断面有泥敷的层理结构,胎质厚薄不均匀,烧造温度在700度到900度之间,陶色多呈红色和橙红色,以素面为主,有少量绳纹、蓖纹、指甲纹和划纹,型制比较单一,花纹和型制有地区差别 。
裴李岗文化陶器残片
中、晚期陶器
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称之为仰韶文化,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甘肃东部都有发现。仰韶文化的遗存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
仰韶文化的陶器承袭了各地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陶洗,表面光滑,虽然仍以手工制作为主,但已出现了慢轮修整的迹象,火候一般比较高,陶色以红色居多,并出现了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的白陶。
器表以素面和磨光比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篮纹。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施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颜色彩绘花纹的彩陶。
彩绘鹳鱼石斧纹陶缸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
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陶器因1924年首先发现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东北部一带,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190年--公元前1715年。
马家窑文化陶器以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胎质细腻,器表磨光,多系手工制作,彩陶发达,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颜色鲜艳的图案花纹装饰。在砂质红陶器上还施用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
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是1959年在山东宁阳大汶口发现而得名,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040年--公元前2240年。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早期以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晚期灰陶和黑陶在数量上明显增多,并出现了白陶器,早期的以手工制作为主,晚期在慢轮修整器型的基础上出现了轮制陶器,胎质一般比较细腻精致,器表多素面磨光,并饰以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纹、镂刻纹等纹饰。
彩陶有圆点纹、条带纹、圆圈纹、三角纹、水波纹、涡旋纹、花瓣纹、网纹、勾连纹、连弧纹、方心八角纹,系用红、黑、白三色绘制。
大汶口文化 陶器
大汶口文化白陶双系壶
龙山文化陶器
龙山文化因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而得名,继之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也发现了相似的龙山文化遗址,统称为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2000年,各地的龙山文化之间,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
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灰陶和泥质黑灰陶居多,泥质黑陶和黑皮陶次之,并有一些红陶和白陶,彩陶和彩绘陶也有发现,虽然仍是手工制作,但陶轮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表面装饰除磨光外,以划纹,弦纹,篮纹,方格纹和绳纹比较多,并有一些附加堆纹。指甲纹,圆圈纹和镂孔,器类较前明显增多,龙山文化的白陶器烧成温度较高,有些类似于瓷器了。
根据不同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器特征,又可以分为许多文化类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1)河南豫西龙山文化陶器
(2)河南豫东和豫北龙山文化陶器
(3)湖北龙山文化陶器
(4)陕西龙山文化陶器
(5)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陶器
(6)山东龙山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和政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分布范围主要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一部分,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
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砂质和泥质的红陶,并有少量灰陶,以手工制作为主,其中有些陶器的颈,腹部和底部,则多有手工制好以后粘接起来的,砂质陶器表面多是绳纹,泥质陶器则是篮纹,并有一些划纹、弦纹、蓖纹、锥刺纹、小圆圈纹,附加堆纹和镂刻等。 彩陶很少,多用黑彩绘于罐类器表,纹饰有条带纹,平行线纹,菱形纹和方格纹。
齐家文化双耳罐
红陶首灯形铃
齐家文化红陶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