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陶瓷与书画

如何鉴定古代陶瓷

2012年04月16日 10:34:1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目前我们见到的鉴定报告和证书都非常不规范,寥寥几句形容词就代表了鉴定的全部内容,简单倒是简单,往往没有说服力。更何况有些人利用收藏者的无知,信口雌黄,颠倒黑白,致使鉴定报告和证书完全失去了公信力。规范鉴定报告和证书内容,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

一件器物的鉴定报告或鉴定证书,到底应当如何出具呢?笔者认为如果确定一件器物为真品的话,就要把鉴定的全过程和鉴定内容详细记录在案并表述清楚。它包括器物的名称、实物照片、外形尺寸、外观描述、胎质鉴定、釉质鉴定、成型工艺鉴定、装饰工艺鉴定、装烧工艺鉴定、旧貌鉴定和综合结论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面面俱到。

有藏友曾经问我:“搞鉴定的人常有一句口头禅‘这东西我没见过’。我们一听这话,就知道藏品被否定了,潜台词就是‘现代仿品’。请问,专家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是仿品吗?”当然不是!资格再老的专家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古陶瓷产品,那么他们凭什么做出真假判定呢?说白了就两个字,没水平的专家凭“感觉”,有水平的专家看“工艺”。任何一件古陶瓷都不可能是天外来客,它既然是我们祖先制作的就必然留有时代印记,就要受到相关窑口的工艺影响。真品有真品的时代特征,赝品也有赝品的时代特征。只要我们对它的每一个细部特征都不放过,仔细研究,必然会得出一个正确结论。

比如,孔雀蓝釉,又称孔雀绿釉或翠兰釉,是以氧化铜和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它与唐三彩中蓝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用氧化钴作着色剂。到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孔雀蓝釉器是宋金时期山西地区制作的磁州系产品。2002年有一件“显德年制”款的孔雀蓝釉的残片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许多古陶瓷专家和爱好者就此纷纷撰文,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说“真”者有之,说“赝”者亦有之。笔者认为,无论观点正确与否,这一讨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它有助于我们将古陶瓷研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2003年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技术研究所接受《收藏家》杂志社和收藏者本人之约,对这件残片进行了科学检测。

对元素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采用XRF荧光光谱仪对残片的胎和釉的成分进行了检测。我们从中发现,该残片的制坯原料是一种含铝量极低,含钙量却极高的陶土。它与北方磁州窑系产品使用的大青土和白坩土有着天壤之别,根本不属于制瓷用的高岭土原料。它与唐三彩、宋三彩和辽三彩等陶器的制坯原料也相去甚远。其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仅有三彩陶器的1/5,氧化钙含量却是它们的20倍左右。查阅相关材料后得知,该残片胎质与江西大余硅灰石矿区出产的一种黏土的成分基本相同。从残片釉的成分中我们发现,其中氧化锌含量接近2%,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检测过的清代以前的所有陶瓷产品都不曾有过的现象。古代陶瓷釉的氧化锌含量均在0.4‰以下,属微量元素。而该残片釉中的氧化锌含量是后者的20倍。

进行釉质老化检测。我们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残片的釉面进行了老化检测。与此同时,我们还对一件河北邯郸出土的孔雀蓝釉小罐进行了检测。前者的老化系数为0.11,后者的老化系数为0.17。现代仿品的老化系数一般在0.06-0.10之间。0.11的老化系数很可能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产品。

根据科学检测数据和外观观察,我们的结论是:该“显德年制”款孔雀蓝釉残片不是后周“显德”时期的产品,而是民国时期所做。

(责任编辑:吕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