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绘画的创新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的雏形最早现于商代,至东汉晚期青瓷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制瓷史的第一页,从此瓷器便取代了陶器而跃居工艺品的主导地位。 因为瓷与陶有着不同之处: 瓷器坯体细密不吸水,呈半透明状, 叩击有声,表面光亮平滑,色泽清纯洁净,既可实用又有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与不断创新。
自从在陶瓷上出现了第一幅绘画时,就标志着陶瓷绘画的开始。至此,不知经过了多少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才出现了今日繁荣的景象。陶瓷绘画包括: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新彩、釉中彩等等,现在还有很多艺人用颜色釉来绘画,也能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创新须建立在已有的事物之上,用新的方法创造出更为完美的事物。如一味地追求创新而忽视固有事物,或固守已有事物而不去寻找新意,我认为都是不妥的,陶瓷绘画亦是如此。
在陶瓷绘画上要有所创新,必先要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在已掌握的技能上有所进步,也还要有很高的审美能力, 因为它直接影响其绘画水平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活动中提高的,通过对美术名作的赏析,掌握欣赏方法、要领及规律,从而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对美丑的分辨力,增加对艺术美的感受力、理解力,从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 审美能力低下的人不但无法从事艺术活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再美的东西对他也没有意义, 因此提高审美能力对绘画的创新有着直接关系,懂得美才能创造美。
在创新的同时也要有个好的继承。清代期间,景德镇出现了一批安徽“新安画派”的文人画家: 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中国画中浅绛山水的技法结合陶瓷工艺而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文入画的艺术特色,及审美情趣的画种“浅绛彩”。浅绛彩的产生,从它的发展到消亡大概历经了“半个世纪”, 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绘品种, 为以后陶瓷绘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它将诗、书、印,融入绘画当中, 极富有艺术性, 我们也称它为“文人画”,这种形式的创新打破了之前工匠们在绘制完画后, 不留钤印、姓名的传统。时至今日, 受其影响陶瓷绘画工作者依然不亦乐平地传承着这种形式。 在创新时, 有别于传统, 用更加多样化的材料工具和风格样式,去表现一个现代陶瓷绘画工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真切感受,通过各种描绘形式来创造更具审美感召力的艺术世界。
不妨走进两位陶瓷艺术家的艺术世界里体会一番。
《黄山图》是王锡良先生的粉彩山水画力作,观其画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粉彩绘画手法;其采用的是中国山水画里的水墨画技法;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风格,展现了一幅很具感召力的艺术作品,画中主峰极其巍峻,壁立千仞,构图颇具震憾力, 山石均以泼墨手法绘制,其中墨色流露出来的纹路肌理恰似鬼斧神工,把山石的质感与量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山间奇松隐现,云雾浮岚,茫茫苍苍,使人顿觉欲入其境.
先生张文涛的新彩山水画《桃花园里可耕田》采用的是“中西结合”的手法,笔墨间透出中国画的韵味中又含西画的技法, 其功底可见一斑, 画中描绘的是一幅环境优美、气氛宁静的田园生活, 里面有宽广肥沃的田野、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其间有位农夫耕作其间、未见小鸟、鸡、犬的身影; 其呜叫声犹如萦绕耳边, 山间的屋舍旁的池塘里仿佛有鱼嬉游其间、不远处有望不到边的桃花林、 山峦隐现于山霭岚气之中、愈远愈淡、空蒙迷幻、气韵生动,有如身在其中之感。
陶瓷绘画工作者有创新的智慧。相信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像百花园里的花一样,各显姿态、香溢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