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中的精品?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仍然占主导地位。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明朝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发展了元青花的技术,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明末清初达到巅峰,并在康雍乾时期继续发展。但明代各朝的青花由于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不同而呈现出一种千姿百态的状态。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带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其中,永乐、宣德无疑成为明一代青花瓷的鼎盛期,其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永宣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尤其是七下西洋足迹远至南洋、西非、地中海、东非一带,带回了烧制青花所必需的苏麻离青色料。故这时期的青花色泽浓艳,在制作风格上都倾向于清新流丽,多精致的器物,在图案装饰上更显秀丽、典雅。这些器型与纹饰都明显带有西亚伊斯兰的艺术风格,恰恰说明了当时西域文化的输入,给陶工们带来了新的思路,产生了这些外来造型的瓷器纹饰,例如抱月瓶、天球瓶等,纹饰上也常见轮花、卷草等波斯纹饰。
嘉庆万历时期的青花工艺水平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嘉靖青花以进口回青和国产石子青料配合使用,青花呈色幽青深翠,蓝中泛紫,既不同于明早期浓重深沉的色调,也有别于明中期柔和淡雅的蓝色。这一时期的器型以大瓶、大罐、各式葫芦瓶和方形器最具特色。而且因嘉靖帝笃信道教,所以瓷器上出现大量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万历一朝的青花呈色则较为复杂,前期使用回青,青花色调中蓝中泛紫;后期改用浙料,青花色调深蓝明快;另外还有一部分青花色泽为蓝中显灰。这时的青花器型非常丰富,出现了壁瓶、筒瓶等新器型,装饰题材亦是多样,主题庞杂。万历晚期,则出现了淡描青花,色调清雅,别具韵味。
成化时期,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到了中晚期则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墨画风格。总体而言,成化青花器型规整,庄重圆滑,玲珑俊秀,制作精巧,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精致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天启、崇祯朝为明朝的“多事之秋”,内有阉党乱政、农民起义,外有满族犯边。此时官窑基本停烧,但名窑瓷器由于需求大,发展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青花瓷器技术达到顶峰。从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稳定,呈色最好的鲜艳青翠,大多则色调暗淡,有晕散现象。这一时期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的皴点法用笔,画面极富诗意,一直影响到清初。其内容以写生画为主,以山水画题材为多见,画面中多有古诗、茅屋、草亭、舟桥、渔翁、樵夫、高士、文人雅士等。在古代青花绘制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窑、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如此件明代的青花缠枝花卉纹盘,敞口,弧腹,圈足。内壁饰缠枝花卉纹,口沿下环饰卷草纹。外壁纹饰上下环回纹、卷草纹各一周,绘画纹饰疏朗俊秀,线条清晰流畅,青花发色青幽苍翠,器物造型中规中矩,工整精细,当为藏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