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开新官:崛起的藏界新秀
中古陶拍卖行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首场推出以《窑开新官》为主题的拍卖,是新崛起的藏界新宠—5、6、7瓷器,首次以拍卖的形式走向收藏市场的光辉殿堂。在未来的中国拍卖史上必将留下辉煌的一页。
所谓5、6、7,是指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生产的陶瓷收藏,收藏界简称为“5、6、7”。其收藏热潮是从“毛瓷”和文革瓷开始的,景德镇的7501和湖南醴陵的毛瓷以及文革中的特殊时期的特殊产品,早就引起港台及国外收藏家的注意,5、6、7的精品,更是他们刻意收藏的目标。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港台及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收藏家便悄悄与大师个人联系,定制紫砂壶和工艺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的资料室中师生作品也多次被购买一空。之所以如此,不得不回顾一下建国后前30年的陶瓷发展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中国陶瓷,从屡遭摧残频于灭亡中重逢甘雨,开始恢复和发展生产,书写出中国陶瓷发展史崭新的一页。
随着全国解放后生产的恢复和生活的安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对陶瓷的需要量越来越大,更促进了陶瓷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当时恢复得较快的地区有景德镇、宜兴、醴陵、唐山、石湾等地,陶瓷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不断刷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组织建国瓷生产的建议。1950年由轻工业部科学研究和美术设计等方面的专家成立建国瓷设计委员会,郑振铎任主任委员,江丰和张仃任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担任设计工作,以景德镇为主,同时包括湖南醴陵和江苏宜兴等重要陶瓷产地负责制作,完成批量新产品的试制。
以建国瓷为起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历史名窑的工作相继开展。1955年10月,在第一次全国日用陶瓷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祖国文化遗产”和“多点发展、百花齐放”的方针,对恢复和发展我国历史名窑的传统产品作了具体安排。从1956年开始,先后组织陶瓷考古、科技、美术等方面的专家,对对历史上的名窑进行了重点调查研究工作。其中有浙江龙泉窑,河南钧窑、汝窑,河北磁州窑、定窑,福建德化窑、建窑,陕西耀州窑等。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9年为止,相继恢复生产的名窑还有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福建德化窑和建窑等。这些窑的生产在继承传统陶瓷技术和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地区原材料的特点,研制出新的品种,为以后中国陶瓷发展开辟了道路。
经过建国初期的几年恢复,中国陶瓷又开始了新的发展,虽然中间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曾经出现过停顿和倒退,但是整个趋势是在前进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陶瓷生产初步得到恢复。1955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全国陶瓷展览会。虽然有很多地区的陶瓷没有来得及参加展览,或是送来参加展览的作品只是些装饰品,忽略了日用陶瓷,但是仍然使人们看到了各地区丰富多彩具有地方风格的陶瓷展品。这个展览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新中国陶瓷在恢复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改变了当时人们只知道景德镇瓷器和宜兴陶器的概念,看到了祖国陶瓷百花园中孕育着一片生机。
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作品的地区,有许多是人们所不熟悉的,也有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其中有:吉林的延边,河北的唐山、宣化、邯郸,河南的禹县、登封,山西的浑源、雁北、阳城、大仁,陕西的铜川,甘肃的山丹、永昌,新疆的乌鲁木齐,四川的甘孜、犍为、威远、江津、江安、重庆、荣昌、秀山、峨嵋、忠县、乐山,贵州的兴义、黔西,云南的建水、龙陵,湖南的醴陵、新化、洪江,湖北的汉川、宜昌,江西的景德镇、萍乡、雩都,福建的德化、长乐,广东的南海、石湾、潮州、枫溪、大埔、饶平,广西的宾阳等地区的陶瓷产品。
这次参加展览的展品都是在建国后的五六年中烧造的,反映了当时陶瓷技术和艺术水平,可以看出当时全国陶瓷的大致轮廓,为以后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展览的意义十分深远。此次展览的精品,原来均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后来移交给上海博物馆收藏。
在第一次全国陶瓷展览之后,相隔24年之久,于1979年的春天,在上海举办了第二次全国陶瓷艺术展览,这次展览汇集了全国各个主要陶瓷产区的优秀作品,展出盛况空前。与第一次全国陶瓷展览的展品相比较,有很大的变化。展览规模大,展品数量多,参展的地区普遍,展品的种类丰富,显示出中国陶瓷新发展的盛况。
展品中不仅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传统名窑的新作,还有大量新创制的产品,琳琅满目,百花争艳。
此次中古陶《窑开新官》拍卖主题,立足5、6、7新宠中的精品,结合当代陶艺佳作,征集到许多十分罕见的藏品,如张松茂1955年创作的粉彩“草原牧羊女”纹盘,该盘为张松茂先生21岁(1955年),实习于景德镇陶瓷美术学校时创作的瓷盘画。张先生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出身陶瓷世家,共和国成立后,又受到专业的美术教育,此盘构图新颖雅丽,人物画法摆脱了陶瓷匠人的俗套,讲究现代美术的比例、均衡,色彩则艳丽而简洁,给人以干净明快的美学感受,显露出大师生机勃勃的创作自由之感。该盘世存仅一件,十分珍贵,是张松茂先生的经典之作。再如60年代生产的薄胎雪景大碗,底有中国陶瓷研究所美研室款识,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薄如卵翼,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画工娴熟精细。当年号称雪景大王的余文襄先生是美研室的主任,此碗余文襄画工风格极为明显,即使不是出自他本人之手,也应该是在他指导下完成的。还有60年代柴窑烧制的财神雕像,造型生动,釉色滋润,是景德镇当年完成煤窑改造后,保留了极少数柴窑专门烧造一些特殊需要的产品,曾经被海外华人多年供奉,现飘洋回归,保存十分完整,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富裕生活的年轮,必将为新的藏家带来吉祥的美好未来。另有一件仿珐琅彩花卉纹瓶,画工细腻工整,颇得珐琅彩神韵,底有“景德镇市工艺联合总社试验瓷厂,1956”款识。解放初期,政府发展瓷业生产,把零散的个体作坊组织成立了合作社,最多时达到64个,解决了7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该瓶正是这些身怀绝技,对新中国充满希望的工匠才华展示,既是艺术品,又是难得的研究陶瓷史的珍贵资料。再有粉彩“五老四少”纹瓶,是50年代产品,画面取自康熙时期即已流行的吉祥图案,该瓶画工娴熟,色彩艳丽。是当时的外销瓷器。
现代陶艺也是此次拍卖的重点主题,大师之作异彩纷呈,纪念99香港回归的套壶,荟萃了当年景德镇的各路大师,吴冠中、启功等艺术家亦纷纷加盟,该套壶工艺复杂,许多工艺技术需要试验攻关,直到香港回归前一天才告完成,未上市即已被翘首以盼的收藏家收入囊中,此次亮相,定会使收藏爱好者重睹其风采。王锡良、熊钢如、涂金水、黄云鹏、杨德贵、毛正聪、刘立忠等各位大师均有力作出场。更吸引收藏爱好者的还有一些中青年近年的代表作品,如涂志浩的山水瓷板、笔筒,作者曾经就读中央工艺美学院陶瓷系,得名师指导,现在则就职中国轻工陶瓷研究所,任创作室主任,耳濡目染,深得彩绘绝技,瓷板画最难画的就是山水,其次为人物花卉。涂志浩的山水,层次分明,底蕴深厚,色泽浓艳,颇得山水画家神韵。冯祥是景德镇女省大师,作者对佛学颇有研究,故作品中多为佛教题材,作为一个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女陶艺家,其佛教题材不受传统束缚,反映出一个艺术家对佛学的理解和虔诚。江和先的瓷板画独具一格,草虫彩绘极为细腻,蝉翼丝丝入扣,惟妙惟肖,色彩则清新明快,真可与齐白石老人的草虫一决雌雄。张吟玲创作的小鸡,构图简洁,设色明快,引人入胜。此外,还有一些更年轻的新人,虽然今日尚无名气,但是高学历的美术教育和未来实践的磨练,会使他们登上更高的艺术殿堂,收藏他们崭露头角的佳作,就像收藏张松茂大师21岁的作品一样,会使收藏者充满收藏的乐趣。
中古陶首场拍卖,就征集到如此众多的5、6、7精品和现代陶艺的佳作,绝非一日之功,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参拍的收藏爱好者定会从中选中自己满意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