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新闻动态

工艺美术界:名为大师督造实为变相敛财

2014年11月24日 10:43:28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紫砂经营者 张先生——

大师工作室是个伪命题

在紫砂界,50%以上的大师壶都不是大师做的,却要伪造成和大师有某种关联。督造、监制,包括大师工作室,成为变相敛财的手段。批量生产日用品或者工艺品,以艺术之名,骗艺术之钱,却无艺术之实。

试问大师们真的有时间进行督造吗?紫砂从矿料到熟料、到泥坯、再到成品,工序无比复杂。比如顾景舟的提璧壶,前后修整上百遍,历时22年才定型,可见创作的艰难。真正的督造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见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王辉,设计了几把线律壶,艺术理念很高妙,但他做壶的技巧达不到,所以就请有30年以上制壶经历的工艺美术师殷惠娟和曹敏敏帮他做。整个过程这些人天天泡在一起研究、讨论,商量每个环节。最后做出一个系列,用料纯正,造型比例协调,壶的神韵也无微不至地表达出来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督造历时长不说,最多也只能做出一两把。而现在满世界的大师督造,动辄几百上千件,怎么可能?其实,有些大师只不过设计了一个器型,所有环节的工作都是别人完成的,这不叫督造,顶多只能算仿品。

不过也有一些比较珍惜自己羽毛的大师,比如何道洪,订他的一把紫砂壶,两三年才能交付,而且还订不到。他公开宣称:不招代工,一年就做两三把,顶多不超过五把,市面上多的那些肯定不是他做的。即便他自己真的做多了,情愿敲女儿的章也不盖自己的印。这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我们不评价这种手段好不好,但至少不会把自己的市场搞乱。

而所谓的大师工作室则是一个伪命题,就像现在绘画界流行分工一样:有人画头、有人画衣衫、有人添景,千篇一律。明明只值几十元的商品画,落个大师的款就被卖到了几十万,紫砂壶的制作亦如此。在一些大师工作室里,每人都有分工,谁起身筒、谁印嘴把、谁装接,然后师傅加工一番,盖上大印就能卖出一个好价格,品相同质化把紫砂艺术推向了死胡同。

而最为恶劣的“代工”也依托于所谓的大师工作室而存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你的壶做得好,但没有名气,那我请你来大师工作室做,做好之后我帮你修改,可能就只需出一两分的力气,然后敲上我大师的章。这个最有欺骗性也最危险,因为大师在做自己的假,大师工作室因此也被行内人戏称为“绞肉场”。有一些紫砂爱好者,为了买到所谓的大师壶,跑到工艺师家里或者大师工作室去挑壶。可是坦白说,即便你买到的这把壶有证书,大师又和你一起合影拍照,都不能证明这把壶是真的。有很多大师,七八十岁了,眼也花了,手也抖了,可是每年都有很多作品问世,这可能吗?

我一直告诉紫砂爱好者,买的是壶,不是壶底的名字。同样是顾景舟的作品,有的能卖到一两千万元,有的却只有几百万元甚至更低,为什么?就是作品的艺术含量与水准不同,花的功夫不一,我们得先把紫砂工艺弄懂了,再去买紫砂壶。

中国玉雕大师 樊军民——

大师保证思想设计 实操可以放手他

我觉得玉雕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应该是思想、设计理念,致力于在这个方面提升玉雕的附加值,才能做出真正有水平的艺术品。玉雕的国大师只要具备了思想和设计理念,提出了具体要求,实际的操作部分让能做得更好的年轻人来做,我认为没有问题。

我有自己的工作室,而且在很长时间里工作室和我的作品都落一个款。我是最近才把自己做的东西单独落款的,原因是团队里的一些年轻人逐渐成长并且开始独立,应该给他们更充分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大家还是在合作完成一些作品,并且仍以“樊军民工作室”的名义推出。

我的工作室现在每年推出的作品数量大概在100件左右,整个团队16个人。作为负责人,我会对整个流程有基本要求,包括选材、设计、工艺都在我的控制当中。我主抓设计和造型,哪个地方应该怎么取舍,由我来定。但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有人擅长开大料;有人擅长细节处理。每一件作品,我们都会在一起商量,不同部分会分配给最擅长的人做。作为一个团队,要做的是在一件作品上尽可能用到我们最优秀的资源。

我也会自己做一些作品,但完全属于兴趣之作,一年就一到三件。但我不认为工作室作品和我本人的有很大差距,它们并没有必然的高下之分。樊军民工作室出品的玉雕,主要根据材料成本以及做出来的效果定位其价值高低,跟谁做出来的没有关系。有时候,我自己亲手做的不如我们工作室出品的价位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大师亲手做的就一定好、一定贵。

说实话,玉雕大师通常在45岁以后,眼神、手感各个方面的水平都会开始下降,拼不过年轻人了。所以没有必要强求一件作品一定要大师从头做到尾,这没有太大意义。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苗长强——

是否大师亲自做艺术效果差别大

陶瓷制作和画画、写书法不一样,很多步骤对体力要求比较高,分工协作也正常。但我们钧瓷比较独特,原料的拣选、配比、成型、上釉,特别是烧成的每个步骤都会影响到最后钧瓷的艺术效果。所以是不是大师亲自来做,差别很大。

现在我的工作室,基本就我一个人在做,有两个徒弟主要帮我做些揉泥、“出烧”之类的体力活。配料、成型、上釉、烧成都是我自己完成。这样做起来肯定慢,一年到头比较理想的作品也屈指可数。

但大师工作室又分了很多种,像我这种真的就是一个人在做的,在陶瓷界大概能占到五分之三,另外还有一部分工作室就是依靠团体协作。而不得不承认,现在确实有一种情况:一些功成名就的大师,自己做得少了些,以督造、监制、工作室等方式,让徒弟、助手们帮忙得多了些。具体而言,配料这个步骤,大师一般都有自己的秘方,这个步骤或许可以督造,只要大师自己注意保密就可以了;但成型这个步骤,究竟是哪个人的手做出来的,差别太大了,有时候只是“一线”之差,器型就不够完美,这“一线”就成了大师和匠人之间的距离、艺术品和工艺品之间的距离。就这个步骤而言,是没办法靠督造、监制来保证水准的,非得大师亲自来做不可。

通常来讲,消费者在判断究竟是大师之作还是大师工作室出品时,主要看底款。工作室出品一定会落工作室的款,而大师本人的作品一定落他个人的名字。不过,现在也存在一些冒大师之名、其实属于代工的产品。但我相信真正的大师德艺双馨,大师之作无论是造型还是审美,都经得起考察和挑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收藏者靠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来挑选真正有收藏价值的陶瓷作品才最稳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忠荣——

工作室生产的算不上艺术品

现在,大师工作室普遍存在,以大师督造或者完全就是代工的方式,作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有的大师一年能做几百件,完全是在“跑江湖”。在玉雕界百来个大师里,可能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这样的情况。而对于藏家而言,就是花了“大师”的钱,其实买的根本就是工作室的产物。

而工作室说白了,就是个工场,生产出来的东西必然是以商品为主,虽然其中也会有精品,但也只能算是工艺品,谈不上作品,更不能算艺术品。

我自己现在的情况是:自己的作品,每年就是三四件白玉牌,落款为“忠荣”,工作室出品每年大大小小约几百件,落的底款是“忠荣玉典”。我的工作室里现在有我的学生30余个,有专门的设计团队和制作团队。我会对原料、设计,包括雕琢的过程进行质量把关,但总的来说是以维持商品质量的角度介入,而不是以做艺术品的角度。这跟我个人的创作完全是两码事。

雕琢玉石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作,哪个脑袋支配哪双手在做这件事情,区别很大。真正的艺术品肯定得大师亲自完成,不可能靠督造的方式生产出来。换句话说,如果说“忠荣”款里,我个人的含金量有99.9%的话,那么“忠荣玉典”款虽然也和我有关联,但含金量大概只有30%~50%了。我现在非常明确地将它们区分开来。而有些大师工作室却在故意混淆视听,明明是只有30%含金量的东西,硬要卖出99.9%含金量的价位,这种情况很多。

我目前还在做一件事情,凡是我个人的“忠荣”款作品,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登记,由国家版权局出具“身份证”,确保这些作品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现在除了我,没有其他的玉雕大师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大多靠工作室代工,作品不过硬,冠之某某大师之名,其实根本无法深究,也就不方便去维权。但消费者要承担的风险就变大了:首先你从这种大师工作室里高价买到的东西,不能保证是大师亲手做的;其次这样的玉雕是可以被复制的,不具唯一性,收藏价值自然要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