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花瓷图案中的画意故事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各个时期的图案、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就以几个青花整器和瓷片来解读青花瓷的画意。
一件康熙年的青花笔筒(图1、图2)和一件康熙年的青花棒槌瓶(图3、图4),画的是同一个题材:
“春夜宴桃李园”。这是著名散文《春夜宴桃李园序》的画意,作者为大诗人李白,此序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4年)前后,地点在今湖北安陆市兆山桃花岩。内容记述作者在其故乡与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之乐的情景。主题叙说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表现一种旷达的情怀。两件瓷器上均书写了《春夜宴桃李园序》的全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为,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文章大意是:天地是万物的客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如梦,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这温暖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落笔就是大块锦绣文章。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唱诗歌,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了,高谈阔论继而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想必当时文人相聚有作不出诗罚酒的规矩。文中提到的谢惠连是南朝宋时的文学家,他10岁时即能作文,堪称才华横溢;谢康乐即谢灵运,也是南朝宋时的诗人,他是开创山水诗的鼻祖,其山水诗成就最高。李白在序中以赞誉的口吻提到二谢,实为自谦之言。
这两件瓷器画得都很精彩,笔筒和棒槌瓶构图虽然大体相同,但各有意趣。笔筒上画着桌上坐着五人,其中一位醉态之人应该是李白,他伸出三个指头似在说:“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有一人大概因作诗不成,转身去接童子斟酒,其余几人都“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北京元瓷收藏家张庆玉先生收藏的一件元青花残盘(图5),盘心画着一女子在弹奏乐器。庆玉先生介绍说这位女子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在无月的夜晚点着蜡烛弹奏着思乡的乐曲。此图的名字应该叫“昭君思乡图”。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兴山县)。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选天下美女,王昭君被选进宫中掖庭待诏。被选进宫的美女都想得到皇帝的宠幸,纷纷贿赂画师毛延寿,求他把自己画美些,王昭君自恃才貌双全不肯贿赂,毛便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昭君因此没被选上,贬入冷宫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蒙古高原一带)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在呼韩邪临辞大会上,元帝第一次见到王昭君,见昭君貌若天仙不禁大惊,没想到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以失信,只有重赏放行,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昭君出塞后,被呼韩邪封为“宁胡阏氏”(王妻),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这样的和平景象持续了50年。
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昭君思乡乃人之常情。此图用一朵花、一张凳、一把琴、一支烛将昭君思乡之情完美地表现出来。图中的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反复吟味:栏杆上装饰一朵莲花,这可不是水生的莲荷,而是蒙古草原上生长的一种毛莨科植物金莲花,这一笔就点出了主图弹奏的王昭君身在匈奴;再看王昭君坐的椅子和弹的乐器都有点特异,坐的椅子叫“马扎”,也就是匈奴的“胡床”,游牧民族使用这种可折叠的交椅,搬运方便。图中的王昭君坐的是加了靠背的马扎,可能是贵族使用的吧;弹奏的乐器不像琵琶却又类似琵琶,这种乐器蒙古族称之为“火不思”。相传在昭君出塞的路上,曾在马上弹奏琵琶,琵琶的急骤旋律,引起了胡人的好奇,后来王昭君的琵琶弹坏了,胡人就模仿它制作了一种“琵琶”,但做得既不像又粗糙,从此便有了“浑不似”之名。宋代俞琰的《席上腐谈》记由此事写道:“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全不像的意思),今讹为‘和必斯’”。这就是现在的“火不思”了。
还有,古人画月,多为寄托相思,而此图中无月只画了摇曳的蜡烛,我觉得这别有一番诗意:君不见古人多有借蜡烛寄情的诗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罗邺的“堪恨兰堂别离夜,如珠似泪滴樽前”,特别是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正是王昭君此时思念家乡的真实写照。画中的烛火朝一边偏斜,与昭君手中的“火不思”还有什么寓意玄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