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新闻动态

北京刻瓷:前世辉煌今世堪忧

2013年03月27日 09:50: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20世纪初,“草根”阶级想给孩子找条出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手艺。1904年,时年15岁的北京人陈智光因家境窘迫而辍学,陈家便把孩子送进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工艺学堂学习镌瓷,教授的老师就是着名刻瓷艺人华约三。

北京刻瓷的前世

在瓷器釉面上进行雕刻,称为刻瓷。据推测,刻瓷源于刻玉,原本是用来装饰、美化瓷器的工艺手段。清代因文人墨客时常在瓷器上赋诗题文,能工巧匠就用工具在瓷面上刻画出轮廓外形。这样不但便于保存,且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刻瓷技艺随之发扬。光绪年间,上海着名刻瓷艺人华约三在白瓷釉面上自刻山水花鸟诗词,让这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顺天府承办清廷农工部工艺学堂,邀华约三教授镌瓷一科,生徒20余名,其中,陈智光学而不辍。北京刻瓷的声名从这里逐渐开始流传,历经100余年,至今已传至第三代。当时,同班有一位比陈智光年长两岁的同学,叫朱友麟。两人对技艺的追求同样执着,三年学徒,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成为毕生的挚友。

清光绪末年,局势动荡,民生多艰。1907年学徒期满,一起学艺的师兄弟各奔东西,另谋生路。陈智光和朱友麟则一直在前门西河沿一家瓷器店里“打工”,干老本行刻瓷。陈智光擅长工笔,朱友麟专攻写意,哥俩一起琢磨着要在刻瓷这一行当里闯出名堂。

独门兵器“钻石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时的南方刻瓷工匠普遍使用的工具是钨钢刻刀,北方工匠爱用錾和锤,刻瓷手法以刻刀剔,錾子錾为主。制作出的效果总是略显粗糙,不足以充分表现国画线条的韵味。于是,陈、朱哥俩琢磨,若想让技术更上一层楼,务必要结合南北的长处,打造一套趁手的工具。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钻,是锔碗师傅打眼用的工具,钻头上安了一颗钻石。钻石的硬度比瓷高,因此可以轻易在瓷器釉面上刻出划痕。两人受到了金刚钻的启发,自己动手把半个米粒大的钻石破出尖来,镶嵌在如圆珠笔芯粗细的铜棍顶端,做成了“钻石刀”。这套工具的成本比市面上卖的普通工具高出数倍,仅破钻和安钻就需要耗费大量工夫,平均制作三把工具,其中只能成功一把。用这种“钻石刀”刻瓷作画,走线灵动、流畅,韵味悠长,具有刻刀剔、錾子錾所达不到的丰富效果。这套工具从此成了陈、朱哥俩的“独门兵器”。

相别40年重聚首

陈智光、朱友麟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了7年,也共同努力了7年,瓷器店的生意却不尽人意。1914年,迫于生计,陈智光离开了瓷器店。在转业的过程中,他先后当上了邮政火车的押车员,南下上海从事象牙平刻工笔花鸟,并逐渐收徒授业。但刻瓷的手艺,一直没有外传。当时,坚守北京的朱友麟名声日隆,故刻瓷在北京三绝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朱友麟也逐渐成为北京刻瓷艺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外获得众多奖项,并与张大千等国画大师开展了广泛合作,雕刻出了一批精品。1935年12月,北平市政府秘书处出版了一部《旧都文物略》,将北京刻瓷包含在内。北京刻瓷的名声,此时达到巅峰。

1954年,陈智光从上海返回北京,先在一家私人象牙厂工作,后到北京象牙生产合作社二社上班,从事平面刻花。1956年,北京特种工艺工业公司筹划集中一批老艺人,建立工艺美术研究所,陈智光和朱友麟都以刻瓷艺人的身份调到研究所上班。时隔四十余载,两位大师终于重聚。

刻瓷,刻的是聚精凝神

刻瓷是一种集美术和雕刻于一身的艺术,基本工序有画稿、雕刻、錾刻、着色等;常用的工具有刻刀、钢錾、竹笔、小锤等。要做好刻瓷,艺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知识和雕刻技巧。1957年,16岁的陈永昌被工艺美术研究所招入当练习生,他是陈智光的独生子。学徒的第一天,父亲并没有给陈永昌讲授任何理论知识,也没教授绘画,而是直接递来一把刻刀和一个瓷笔筒,告诉他:“要学刻瓷,先学刻线。”

刻线是刻瓷的基础,却也是最艰涩枯燥的环节。瓷器釉面莹如玉、薄如纸,器身表面有一定弧度,想让线条运行随心所欲,力道很难拿捏。刻线不能轻易下笔,除非艺人精神高度集中,手指和手腕配合用力,心观眼,眼观手,气运刀尖,人刀合一,让钻石刀在笔筒釉面上一刀一刀缓缓推进,用极细的点组成柔和纤细的线条。除了运用钻石刀精雕细刻,錾刻也是刻瓷常用的技法。艺人往往左手三指握錾,右手执小锤,使用腕力均匀敲击,推动钢錾在釉面上形成类似国画皴染效果的图案。这是北京刻瓷中的传统技法,但陈智光教导的方式与其略有不同:以右手二指轻夹一小块木条当槌,更便于控制力度。北京刻瓷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当年仅刻线一项,陈永昌就练了足足一个多月。刀落轻了不着痕迹,落重了又容易走偏伤到瓷胎,一件好端端的瓷器顷刻就成了废品。

北京刻瓷前景渺茫

三年学徒,陈永昌跟随父亲学到了北京刻瓷的精髓,成了名正言顺的第三代传人。上一辈艺人相继辞世,陈永昌也逐渐年迈。跟随中国改革开放而成熟起来的老一辈艺人,大多历经坎坷,对于过去种种,陈永昌也并不较真,只有对未来的三个愿望——

其一,是多做几件作品留给后人。如今,陈永昌平均一年雕刻一件作品,基本上都在家中收藏着。陈永昌说:“把东西留下,孩子看了是个念想,也好让后人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其二,是为北京刻瓷正名。现在北京从事刻瓷的人不少,但都不够原汁原味。北京刻瓷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套钻石刀、钢錾结合的工具,刻出来的效果近似笔墨,而光用錾子錾出来的画面效果类似素描。

其三,是希望能够把北京刻瓷的独特技艺传下去。学北京刻瓷,是真正的慢工出细活,短期内不容易看出成效。他表示自己愿意供一年的吃喝去教学生,但又有谁愿意学呢?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