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远去的陶瓷艺人
当今景德镇传统的陶瓷艺人所乘不多,但他们是景德镇陶瓷艺术最好的传承人,他们从上辈师傅那历经几年的学习,练习,对一种陶瓷技术可为炉火纯青,一生对一种或几种陶瓷工艺精耕细作,忠于自己的工作,不为喧嚣的繁花世界所打扰。他们在为陶瓷默不作声劳作,也许他们不是那样富足,但千处陶瓷艺术精髓就是通过这样一批人不断升华至今。特别是那些传统工艺也是瓷都为之自豪在他手中,他们没有什么这样或那样的大师头衔却是瓷都的宝贝。
他们在当今陶瓷繁华的世界中地位不是很高,却一直在坚守。
一、拉坯,瓷器生产的一道工序。即将炼就之泥放于轮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器坯。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景德镇窑分大小二作,大者作一尺至二、三尺器坯,小者作一尺以下小件器坯。拉坯做为独立艺术形式(俗称走泥)。拉坯者可以不烧窑,就象弹曲不录音。它从陶艺创作程序中独立出来,拉坯是陶艺的基础、灵魂,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正如素描速写之与油画;书法白描之与国画;钢琴提琴之与音乐。拉坯的美和拉提琴及写书法、画速写等的美一样有节奏之美,空间之美,时间流动之美…
到古窑去还可以看到那些老的陶瓷艺人,在那表演,但大都年世已高,到过古窑旅游的都江堰市可能看到那些老陶艺人的表演,为他精湛技艺所折服;有一位拉瓷坯老艺人瓷泥在那手中变幻着各种器型,葫芦、缸、瓶、碗、杯等是那样的贤熟,看着一垛陶泥在他的手间在随着旋转动神奇地变化着,看着那一垛陶泥在转盘中转动在他的手指流动,行云流水般变化各形态的瓷坯。宛如在演奏着动听曲子如高山流水,如春江花月夜让人陶醉其中。
二、爬花,就是在陶瓷作品上做的中底纹装饰用,在施了一层薄薄的颜色釉是用细如针尖“笔”轻轻刻出比头发丝还细点图案,那图案有点像我们的指纹线条,看似简单。二线之间只有1cm、带螺旋,环环相宜,但又不能交差、重叠,要求手到眼到、心到,用力均匀,力道既不能大,大了会崩釉,若小了又刻不出效果,那功夫是何等了得,烧制出来就产生一种爬花底纹来衬托画面,据说要把一个300件的花瓶填满每天也要一月之久。前年到在古窑有一位参观有幸看到,一位七十多岁陶瓷老艺人,一丝不苟在那专心致志,心若止水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花纹,他傍若无人地刻着,后来才知道他是已失聪,否是上天的安排做得太投入了,太久了就变成自我的艺术天地,无需傍人的理解坚守着。
三、青花纹饰,清秀素雅,妙趣天成的纹饰很多是用线表现出来,在景德镇有很多陶瓷艺人他在瓷坯上一画青花线条装饰图,一画就是几十年,或者他一辈子就在画白描一样的青花,用着各种优美的曲线条表现一个精美的青花纹饰,如青花穿子莲、青花芙蓉以及青花装饰花,要勾出圆润饱满线条来表现图案不是件容易的事,非几十年功不可。青花料是一种青花是指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与水调和后利用毛笔在成器的素坯上绘画,是糊状原料,调料水份多了会炸料,太粘稠一是画不上去,二是画上去了结块,会产生料斑,发黑(俗称料刺)。干素坯吸水是很快的画的时候需要速度、 熟练、下笔不能犹豫,要用这种料在瓷素坯上表现细如发丝的变幻着的线条谈何容易。如:老瓷器青花纹饰,青花瓷一般都有边饰,如织锦纹、如意云纹等,这一类边饰的绘制者都是从小到老一直在画一种类型的边饰,多年绘制同一种简单纹饰,其熟练程度是无法复制的,现代青花瓷画工没有绘制边角的专门工种,即使几十年绘制青花瓷仍然不能,如老瓷器上的边饰的准确和熟练最为典型的是明中期以前的碗、盘边饰菱锦纹,这种纹样一般是三棵线条呈90°角交叉,在交叉处内外点有色点,三根并行的线条笔直有力,线迹明显的可以看出深浅的不同的规律,每根线条的起笔与收笔过程我们可以从瓷器的青花线条中明显的看到三棵线之间的空隙宽窄虽然不同,但是有规律、自然、和谐,再加上线条颜色深浅不同的变化,让人看上去十分生动活泼、和谐自然。而现代人勾画的菱锦纹边饰你看不到线条色泽的变化,现代人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描”出来的,也看不到自然地韵律,要么十分准确过于工整,要么就过于随意歪歪扭扭让人感觉不舒服,如一潭死水过于呆板或生疏,之所以感觉“发死”也就是“呆板、呆滞”,是因为线条和线条之间的空隙、色泽和距离没有规律性的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够熟练,青花纹饰万万不可当作艺术,它只是机械性劳动的产品。再如:还有一种是“画茶花的”,这种纹饰形似一个草体的“刀”字,有人说是阿拉伯文,在景德镇俗称“刀”碗,现在古窑还可能看。
当今从事这种传统的陶瓷艺术的老艺人已经不多了,就是从事这种老艺术的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学习了,主要是费工费力还不赚钱。现在人们少了那种坚守,浮华、急功近利,整天想着就是自己的东西怎样卖钱,假别人之名,或者想方设法搞一个什么证,那有心思搞艺术。喧嚣、浮华中那能创造出有真正的艺术?最有价值的艺术就是艺术家不晓得他的作品的价格,而是用心在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并能与观者心灵的勾通和共鸣。